(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周乾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故宫古建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担任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22种。
北京故宫 新华社发
太和殿蟠龙藻井 演讲人提供
《胤禛美人图》之《捻珠观猫》 演讲人提供
仙人骑凤造型 演讲人提供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今故宫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宫中形态各异的“瑞兽”。它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寓意,如龙为封建皇权的象征、仙人骑凤寓意防火、狮子担当镇殿神兽等。这些有的是现实不曾存在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影响着故宫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有的是现实存在过,同时通过文化赋予获得了新的影响力。
龙与凤
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我国关于龙的较早资料,是辽宁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块堆塑龙,距今约8000年。龙的造型复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前人所述,形容龙为“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古人认为,龙具有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本领,因而成为消灾驱邪、迎祥纳福的神兽。古人通过各种与龙相关的活动,来表达对龙的敬仰崇拜及思想寄托,以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亦为古代帝王所尊崇。明清时期的故宫,龙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如作为故宫核心建筑的太和殿,其内部金柱、宝座、藻井等部位,均有造型各异的龙。
在古建筑领域,室内的立柱一般称为“金柱”。太和殿宝座的两侧,有6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条体型硕大的蟠龙。“蟠龙”即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造型为盘曲环绕状。此龙尾巴在下,周身缠绕立柱,蜿蜒盘曲而上,龙头上仰,注视上方,双眼锐利有神。龙尾下方为寿山福海纹饰,龙身周边为飘浮的祥云环绕。此龙张牙舞爪的形象可谓栩栩如生。立柱上的各个纹饰均线条分明,凸凹相间,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这6根金柱并非黄金铸成,而是和其他立柱一样,均属大木构件。与其他立柱表面饰朱红油饰不同,这6根蟠龙金柱在木柱外表各包镶一层黄金。黄金面层的金龙纹饰,为沥粉工艺制成。其造型威武、呼之欲出。
太和殿内正中,陈设髹金漆云龙纹宝座。这是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宝座。宝座为明朝嘉靖年间制作,材料为楠木,13条金龙分别盘绕于椅背上,形态各异。其中,搭脑(椅背顶部横木)正中为一条昂首挺立的坐龙,两侧各做成龙躯形;四根圆柱形椅柱各有多条蟠龙缠绕,做蜿蜒擎空之势。龙纹宝座肃穆威严,彰显皇权气氛。此外,宝座下方束腰处四面开光,透雕双龙戏珠图案,尽显大气奢华之美。宝座前后左右与6根蟠龙金柱交相辉映,使大殿中央呈现一派金碧辉煌。宝座周身雕龙髹金,在装饰上神圣化。太和殿宝座的“金漆镶嵌髹饰”做法,为我国古代宫廷的极高等级漆饰。髹金漆工艺,即用足大赤金在广胶水中研细后,去胶晾干晒成粉末,再用丝绵扫到打好金胶的宝座上,然后罩一层清漆(透明漆)。太和殿宝座工料精良,金龙造型虽已年代长久,但依旧灿烂生辉。
太和殿内宝座上方有蟠龙藻井,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其中,“角蝉”是指藻井中的三角形或菱形区域。此藻井的主要功能,是象征皇权的威严及皇帝的正统性。藻井顶部中心,有口含轩辕镜的蟠龙造型,辅以如意云纹饰。此蟠龙身体盘曲,曲颈挺胸,双目圆瞪,触须横伸,张牙舞爪,气势磅礴,呼之欲出,极具威严和震慑之感。从雕刻技法角度而言,蟠龙造型采用了多层镂雕(全方位雕刻,如龙头)、透雕(正面或正反两面雕刻,如龙须)、浮雕(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如龙身)、阴刻(将图案刻成凹形,如龙鳞)等雕刻技法。其手法精美绝伦,线条细腻流畅,工艺精湛大气,纹饰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变化中显统一,尽显奢华之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公众去故宫参观时,经常会注意到屋顶上有各种神兽造型。屋顶神兽的最前方,为“仙人骑凤”的造型。有传言认为此仙人形象源于姜子牙(周朝时期)的小舅子,或为齐湣王(战国时期)的化身。实际上这些说法非常不妥,故宫屋顶的骑凤仙人造型与姜子牙、齐湣王不存在任何史料关系。大量研究表明:隋唐及更早时期,屋顶四角的屋脊前端极少出现走兽造型,多用三角形的戗砖或多层筒瓦垒叠;到了宋代,屋脊上逐渐出现脊兽瓦,且走兽前端出现嫔伽形象。此处的“嫔伽”,为佛教中的迦陵频伽,译为“妙音鸟”,人身鸟羽,作展翅状。
从资料来看,仙人骑凤造型自明代起大面积出现在皇家建筑的屋顶上。其中,仙人与道士装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蓄发并盘成发髻,以表示大仁大孝、顺应自然;宽松、大方的衣襟类似于道袍,以寓内心的自由、隔断尘凡之意。从史料来看,明朝皇帝多与道教有着密切关系,这里以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例说明。据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怀孕期间,梦到一位头戴黄冠的道士“自西北来”,此道士塞给陈氏一颗白色药丸,说这是金丹大药。陈氏服下后,第二天生下了朱元璋,且朱元璋出生时,满天出现红光,以至于邻居以为着火了。朱元璋在元末起兵之后,曾多次得到道士的指点。如据《明史》记载:道教真人周颠跟随朱元璋,其主要目的是“告太平”。朱元璋派兵攻打陈友谅之际,曾问周颠此次出兵是否顺利,周颠认为很顺利,理由是“天上无他座”(上天没给陈友谅安排皇帝这个座位);朱元璋所部在安庆渡河时没有风,周颠提议“行则有风”(船跑起来就有风了),结果不久突然刮起了狂风,直接把朱元璋所部战船送到了对岸。以上种种记录,其中不乏古人的牵强附会之说,但是后世的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历史上朱元璋与道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朱元璋肇建明朝后体现得更加清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建造十座庙宇,其中祭祀真武大帝(道教中的水神)的真武庙排在首位。从建筑的继承角度观察,明末紫禁城遭兵火后,清代帝王对紫禁城建筑的复建,其格局基本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因此屋角上仍保留有仙人骑凤造型。
“仙人骑凤”中的“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关于凤的具体造型,《山海经》称“其状如鸡”。古人视凤为祥瑞之兆,不仅可显示瑞应,还可降福免灾。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载:凤凰在太平盛世中飞翔时,“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南朝梁沈约在《宋书》中认为:凤能够推究万物,通晓上天的福祉,综合各种动物的特征,明达王道,又具备五音之鸣声、九种优秀的美德及文韬武略之才,可匡正天下郡国,因而是仁德之鸟,飞来必有嘉瑞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仙人”“凤”的认知均与历史上的道教密切相关。比如,“九凤破秽”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其中即包含“九凤”“仙人”,主要用于清除邪秽之气。明代徐企龙《万宝全书》载“九凤破秽”的咒语为:“九凤翱翔,破污十方。仙人引道,出入华方。”意即九只凤凰展翅高飞,翱翔于天际,它们驱散世间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共十个方向)的污浊之气;然后仙人降临,驾凤为众生指引道路,带领众生消除以火灾为主的各种灾患。此处的“华方”即毕方,是古代的一种神鸟,古人认为此鸟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燃起大片野火。因此,骑凤仙人的造型多见于明代及以后,其主要寓意当为古人寄望于以此消除火灾等各种灾患。
此狮与彼狮
故宫太和门前的一对铜狮子,其头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圆地方”。每只铜狮子高2.4米,蹲坐在0.6米高的铜座之上。其中,雄狮在东侧,头饰鬈鬃,颈悬响铃,两眼瞪视前方,气势雄伟,其右足踏绣球,象征皇家权力和一统天下;雌狮在西侧,头略朝下,其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二铜狮头顶螺旋卷毛,张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绶带雕花精美,前挂銮铃肩挂缨穗,肢爪强劲有力,前肢后肘有三个卷毛,后背有锦带盘花结,整体显得异常英勇威猛。
狮子与龙凤等传统瑞兽不同,它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是有活体存在记录的。大约在距今12.4万年,现代狮子起源于非洲东部与南部,距今约2.1万年前进入亚洲。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土与西域开始了大规模贸易往来。此后,强大的汉朝政权成为多个西域国家的朝贡对象。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国王阿萨息斯派商队沿丝绸之路抵达洛阳并向汉章帝刘炟进贡狮子,这是我国关于狮子的较早文献记载。《本草纲目》亦载:“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在古代,狮子又被称为“狻猊”。如晚清学者文廷式所撰《纯常子枝语》即云:“狻猊即师(狮)子,非中国兽也。”
考察我国史料,从汉代到明代,西域诸国至少21次向当时的中土王朝进贡狮子,足以说明狮子在我国历史特别是朝贡史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中西交通便利,西域至少有六国向唐廷进贡过狮子。又如贡狮绘画《撒马儿罕贡狮图》,记录了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撒马儿罕正使在故宫太和殿(时称皇极殿)向明宪宗朱见深呈送贡狮。贡狮被装在笼子里,笼子则被抬放在太和殿前的丹陛石旁边,供明宪宗欣赏。
在清代,狮子依然是朝廷重视的贡物。如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葡萄牙为了在中国澳门开通与清朝的贸易通道而处心积虑讨好清政府,当他们得知康熙帝希望获得狮子后,就在莫桑比克城堡捕捉了两头狮子,准备向清廷进贡。其中一头狮子在运至印度果阿后不幸死亡。葡萄牙将另一头狮子运至澳门时,中原正处于“三藩之乱”时期,由广东至京城的部分贡道被叛军占领。无奈之下这头狮子在澳门又“等了”几年。直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藩之乱”基本被平息,葡萄牙使团带着这头狮子继续出行,并于当年八月抵达京城。康熙帝安排了多场观狮宴会,对葡萄牙使团赞赏有加,并于第二年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贸易通道。
狮子作为贡物的作用,对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子亦有一些影响,不过作为瑞兽的铜狮,主要担当的是古人赋予的镇宅(殿)功能。这种功能转化既与历史上狮子作为贡物的价值有关,又与历史文化积淀紧密相连。从历史上来看,狮子的瑞兽化与佛教的传播密不可分。据北宋时期释道原所著佛教史书《景德传灯录》卷一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吼般的声音,被称为“狮子吼”。古印度佛教经典《大智度论》卷七则记载,佛是人中狮子,佛坐的宝座,都是狮子座。由于狮子是佛的化身,释迦牟尼说法是“狮子吼”,因此古人受佛教影响,认为狮子作为瑞兽可以驱赶邪恶带来光明,且狮子佩戴的铜铃和璎珞在佛教中均有驱邪护法的作用,因而常用来镇宅。在经历了这样的文化功能赋予之后,加之狮子被古人认为是“百兽之王”,因此古人逐渐在建筑中使用“神兽”狮子以镇宅。
“内廷豢畜”中的猫狗
除了现实中与神话中的瑞兽之外,本期讲座我们再做一点延伸,介绍一下在曾经的紫禁城与今日的故宫博物院内活动的其他一些小动物,诸如猫狗鸟类等。限于篇幅,讲座以猫狗为例,它们与古建筑传统瑞兽文化似乎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却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了足迹,甚至在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中依旧发挥着作用。
明代皇帝多爱养猫,以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为例,清代文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天启年间猫儿房里养了很多宫猫。其中的公猫被称作“小厮”,母猫被称作“丫头”,有的猫还被封官,称作“某老爷”。《万历野获编》补遗“内廷豢畜”对此有更为细致的说明:这些猫当时因为受到皇帝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即便遇到幼小的皇子、公主时,仍会大叫着扑上去,吓得孩子浑身哆嗦,乳母们却往往敢怒不敢言。
清朝的皇帝大多喜欢养狗,但猫依然“宠冠后宫”。《清代文书档案图鉴》中有《猫册》和《犬册》,记载了紫禁城所养宠物猫、宠物狗的名字和生卒日期,从文献来看,这些宠物似乎被看作清廷皇室的家庭一分子,每个月甚至有俸银可拿。
著名的《胤禛美人图》绢画中,有幅名为《捻珠观猫》。画中仕女于圆窗前端坐,轻倚桌案,一边把玩念珠,一边观赏两只嬉戏顽皮的猫咪。此图的取景面很小,仅透过二分之一的圆窗来刻画繁复的景致,但由于画家参用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将远、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条不紊,从而扩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显得意韵悠长。窗下钟声滴答,近处猫咪玩闹,时光便在这似有似无中悄然流逝。《捻珠观猫》中的猫咪,正是雍正后妃打发寂寞空虚时光的玩伴。
随着清朝灭亡,紫禁城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帝王的居所转变成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部分宫廷猫也回归到市井百姓之间,那些依然“驻守”在故宫里的猫也早已不再是皇家盛宠。如今,故宫博物院仍有将近200只猫,有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宫廷猫的后代。除周一外,故宫每天都要对公众开放。故宫猫白天懒洋洋的,可是在下午四点半至五点以后,随着故宫闭馆,它们就开始“巡逻”“放哨”,出没于红墙黄瓦间,助力故宫的防鼠问题,进而保护了古建筑的安全。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没有发现过一只老鼠,也没有出现古建筑木构件被老鼠咬坏的问题。我的故宫同事们戏称故宫猫为“大内咪探”。
按照宋代学者卫湜撰《礼记集说》卷八十七的记载,古人对于狗的使用有多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庶羞用”。在这里,“庶羞”是指多种美味。即狗在古代曾用于看家护院、猎犬及食用。
据文献记载,明朝永乐、宣德、崇祯皇帝都爱狗。宣德帝朱瞻基绘有《双犬图》,描绘了两只气韵生动的细犬,一只俯首嗅花,另一只昂首远眺,造型生动俊美,笔触温和典雅。这两只细犬,一只名“赛虎”,另一只名“赛狼”,均是朱瞻基祖父永乐皇帝朱棣赠送的。朱瞻基每次随祖父打猎,总离不开“赛虎”和“赛狼”。这两只爱犬不但极通人性,而且十分骁勇,每当发现猎物,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直到主人把猎物捕获,方才罢休。在一年秋天狩猎捕虎时,两只御犬为救主人不慎被猛虎咬死。于是朱瞻基于丁未之秋提笔画下这两只心爱义犬的形貌,题名《双犬图》,挂在宫中,以表达怀念之情。
清代皇帝对狗的宠爱更胜前朝,我们以雍正皇帝为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记载,雍正在位期间,曾多次下旨命人为自己喜欢的小狗做狗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九月四日,雍正传旨做狗窝二个,里外吊氆氇(一种藏族毛织品),下铺羊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月四日,雍正又传旨做圆狗笼一件,直径二尺二寸(约0.7米),四围留气眼,要两开的。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二月四日,太监王玉交来做好的竹胎红氆氇面、白氆氇里小圆狗笼一个,内附白毡垫一件,蓝布垫子一件。雍正看后非常满意,立刻传旨再做同样狗笼一个。这些狗笼制作精美、细节考究。雍正是清代极其勤奋的皇帝,其执政13年里,白天与大臣处理朝政,晚上还要批阅大量奏折。现存雍正朱批奏折,光汉文的就至少有35000件。如此日理万机之皇帝,竟然还亲自督办“制作狗窝”这种普通事务,也能让我们从中窥见清代帝王生活的另一面。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专门成立了养狗的机构,有专人喂养、训练狗,主要用于守护紫禁城的安全。故宫的纵深体系,已被区分成防护区、监控区和禁区。而博物馆内,还有技防、人防、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线。依照故宫的文物安防规定,白天,所有展厅内的文物安全由开放管理处负责。游客走后,每一展厅里的工作人员都要清点自己所属区域的文物,并且清查所有可能藏匿人或物的角落。确定没有异常后,每一区域的所有人再次拉网检查一遍。随后,故宫犬队还要对故宫的各个角落进行搜寻。
综上所述,故宫各种瑞兽的过往,犹如一部微缩的古代社会史,折射出历史、文化乃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五光十色,其中也涵盖了紫禁城由皇宫向大众博物馆的演变过程。
上一篇:那一刻,心灵被释放和滋养
下一篇:追寻古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