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这座镌刻着“八一”荣光的英雄城里,有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特殊“铁军”。他们曾身着戎装,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家国安宁;脱下军装后,他们本色不改,在产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新“战场”续写军人担当,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
他们将军营淬炼的钢铁意志转化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的实干力量,成为助推南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今日,本报展示三名退役军人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那份永不褪色的赤诚情怀。
□洪观新闻记者 万晓霞 邬靓 刘帆 文/图
今年是陈堃源创业的第15个年头。从退伍士兵到年营业额超28亿元的企业掌舵人,从50平方米的小店到中国农业企业500强,这位“85后”退役军人用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誓言,更在服务民生、振兴乡村的“战场”上续写着新篇章。
2010年,24岁的陈堃源告别服役8年的部队,带着3次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的荣誉回到家乡。退役后,他做过司机、当过保安、开过茶叶店,却因经验不足亏损殆尽。回忆往昔,他笑着指了指办公室墙上那张旧照片——那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自行车是他二次创业的全部家当。
那么,如何从困境中蹚出一条新路?陈堃源告诉记者,2013年,凭借在部队后勤保障的经验,他瞄准生鲜配送市场,与两名战友租下50平方米的店面,围绕蔬菜生鲜配送开启一段全新的“创业梦”。凌晨2点进货、清早6点蹬三轮送货,顺带帮客户换灯泡、通下水道。“手机24小时开机,累了就在三轮车上眯会儿。”陈堃源军人作风丝毫未变,让“兵哥送菜”在南昌渐渐站稳脚跟。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2015年盲目扩张导致亏损。痛定思痛,陈堃源决定带队北上学习互联网技术,自主研发“兵哥智慧供应系统”,实现从订单到配送的全流程数字化,成为江西省首家“互联网+退役军人”电商企业。如今,冷链配送让赣南脐橙直达北京,直播带货助乡间蜂蜜脱销,6200户农民因此端稳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竭力为退役军人做实事、解难题。”创业成功后,陈堃源开始借助自身企业的力量,带动更多退役老兵创业就业。2018年,“兵哥送菜”打造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想创业的退役军人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辅导,推出一种“培训+创就业孵化+模式落地辅导+天使投资”创新型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模式。
“90后”退役军人邹城城就是其中一位受助者:“我第三次创业时,借助‘兵哥送菜’资源成立了物流公司。”基地内,有着邹城城一样经历的人比比皆是。目前,“兵哥送菜”超80%员工为退役军人或军属,已帮助268名退役老兵找到人生“新坐标”,带动3200多名退役军人、军属就业。
“当兵保家卫国,退役服务民生。”多年来,陈堃源始终践行这句承诺,“企业发展了,服务民生的誓言不能忘。”他说着,将一筐新摘的青菜搬上货车。迷彩服袖口沾着泥点,坚毅的背影与15年前蹬三轮的身影渐渐重叠……
西湖区朝农街道兰宫路社区的老樟树下,居民们闲聊时常念叨:“有难事,找老吴。”带着好奇,记者走进社区里的“吴凡云调解工作室”。退役老兵吴凡云腰杆笔挺地坐着,正在和工作室其他律师调解员一起,面对面聆听一位居民讲述一起交通事故的经过,并帮助起草理赔诉求法律文书。氤氲着茶香的调解桌前,他将拟好法律文书轻轻推给满脸愁容的居民:“过错方逃不脱责任。”三周后,这句承诺化作赔偿款,熨平了当事人紧锁的眉头。
“服务”二字,早已在1974年入伍时就烙进了这位老兵的骨血。军营锤炼4年,他提干后更理解了“服务”的内涵,那是第一次全排点名,吴凡云紧张得手心冒汗。从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副政委到武警某师农场政委,二十余载军旅生涯淬炼出他的人生信条:“要给战士半桶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抗洪堤坝上扛沙袋被磨破的肩膀,鼓山隧道里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化作他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绿”。
转业西湖区法院后,那抹“绿”化作笔尖星火。夏夜蝉鸣中,他穿着汗透的背心伏案疾书;寒冬腊月里,露指手套外冻红的手指仍在笔耕不辍。一万余篇法制文章,一亿多字文稿,垒起“人民满意好法院”的牌匾,也为他赢得南昌市劳模勋章。
“老吴,儿子上班途中摔伤了,可以鉴定为工伤吗?”居民张先生的一声询问,把历史时空拉回到吴凡云退休“不离岗”的服务生涯。吴凡云发挥职业特长,从2016年底开始参加老法官法律服务团,走进社区、学校、福利院等,免费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在工作中,吴凡云始终心践行法治精神,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居民群众的信任。“以前工作节奏快,一下子闲下来真有点不适应,能够从事调解工作,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也想用专业所长再为大家做点事。”吴凡云说。
2024年,社区一角挂起“吴凡云调解工作室”的铜牌,几位社区干部、律师、警察、物业工作人员成了他的新战友。只要接到居民有关法律咨询的电话,吴凡云都会不厌其烦地从法理情角度,以案释法,或请居民来工作室当面讲解,让居民心里有个底。
“法规条文是冷的,人心要暖。”吴凡云常对年轻调解员念叨。此刻工作室的玻璃门映着晚霞,居民们拎着菜篮进出咨询。墙上时钟嘀嗒走过40年,从军营到法庭再到这方小小天地,吴凡云那颗为民跳动的心,始终如入伍那日般滚烫。
“我曾是一个兵,创业的艰辛就像是换了一个‘战场’,纵然风雨兼程,也要砥砺前行。” 江西康华集团董事长李岗华从刚入伍的青涩新兵,到如今带领综合产业集团的企业家,军营生涯铸就的果敢与坚韧,始终是他前行的精神坐标。
1979年,怀着对军营的崇敬,18岁的李岗华穿上军装。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塑造了精益求精的作风。“部队里讲究‘细节决定成败’,这种态度让我后来做任何事都不敢懈怠。”李岗华说。
199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岗华“下海” 创业,成立“南昌市西湖区康华电器维修服务销售中心”,他从维修制冷配件起步,凭着军人的睿智坚毅和敏锐的洞察力,把小小的维修店打理得有声有色。
1993年,李岗华开拓空调销售业务,成立江西康华空调家电有限公司。他打破常规,将销售网络延伸到生产流水线,这一创新,改写了江西家电销售的传统模式。
李岗华不满足于单一业务,持续拓展产业版图。2004年,投资3000多万元的康华物流园区落成,为企业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如今的康华集团,已从单一的家电销售公司,成长为涵盖家电贸易、第三方物流、酒水贸易、地产开发、电子商务等多领域的综合产业集团,带动500余名员工就业,集团25%以上的员工是退役军人,高管中退役军人占比更是超过45%。
创业三十载,李岗华不仅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捐建康华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儿童,到捐助敬老院、支援地震灾区,再到为消防员、教师捐赠物资,他始终用行动践行“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多年来,李岗华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退役军人创业者”“江西省模范退役军人”“南昌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奋斗的肯定,更激发了他帮助更多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退役军人创业‘架桥铺路’,能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南昌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会长,李岗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5月,他推动促进会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政银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发布“洪城军创贷”金融产品。洪城军创贷以“军旅荣誉可抵信用、政策贴息叠加低利率”等为创新点,为退役军人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除了金融支持,促进会还组织多场招聘会,成员单位累计提供岗位1000多个,已有200多名退役军人成功入职。“我们还会从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业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退役军人实现优质就业、成功创业。”李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