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货美妆品牌掀起IPO热潮。公开信息,2025年至今,近二十家美妆相关企业正式启动IPO进程,创下行业历史新高。
国产化妆品已经连续两年占据全国化妆品零售额的“半壁江山”。不过,目前单个品牌零售额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品牌矩阵。品牌应当如何突围?
视觉中国供图国货美妆品牌集体冲刺IPO
今年上半年,中国美妆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热潮。
3月,谷雨与中信建投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向广东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正式开启A股IPO进程。据悉,该企业2024年销售额已突破50亿元(营收约40亿元)。
6月递表港交所的林清轩,发展势头同样强劲。2022年至2024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和1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2.3%。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是明星单品山茶花精华油,该产品2022年至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31.5%、35.3%和37%。
6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植物医生主板IPO申请,由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拟募资9.98亿元。植物医生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1.17亿元、21.51亿元、21.56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其线下门店达4328家。
此外,今年6月,橘朵母公司橘宜集团宣布完成了对护肤品牌百植萃的收购。虽未急于IPO,但这一资本动作同样是资本化浪潮中的“效率最优解”,可快速完成技术卡位与品类扩张。
值得关注的是,这批企业多为各自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如谷雨被誉为“国货美白第一”;植物医生稳居“中国单品牌化妆品店第一”;橘宜则凭借其天猫+抖音旗舰店的销售额,位列“国货公司彩妆业务排名第一”……
多家国货美妆品牌正从资本市场运作、多品牌布局到跨品类经营等多领域发起全方位攻势。营收38.8亿元的毛戈平正在战略性孵化高端子品牌,构建多品牌矩阵;谷雨不仅启动A股IPO进程,还跨界进军医疗器械;橘宜收购百植萃,正式切入护肤赛道……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国货美妆IPO提速,反映了市场竞争加剧的倒逼效应,IPO成为品牌突围的核心路径。
视觉中国供图国货美妆的市场占有率已达55%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香妆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从2023年开始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化妆品消费市场。其中,2024年的市场交易总额为10738.22亿元,同比增长2.8%。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在复杂环境中展现了强大韧性。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为1149亿元,同比增长3.2%。“五大”交易平台(淘宝天猫、京东、抖音、快手、拼多多)化妆品零售额为1528.85亿元,同比增长14.68%。
在国内化妆品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同时,国货美妆崛起,总交易额已经超过了外资品牌。以线上交易额TOP1000品牌为样本数据,2024年中国化妆品品牌交易额占比为55.2%,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
国货美妆崛起的背后,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头部规模进一步扩大、落后产能淘汰,以及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
中国香妆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亿级品牌快速增加,2024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的品牌共819个,比2023年新增73个,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交易额达50亿元以上的超大规模品牌从7个增加至9个。
毛戈平年报指出,去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同时结构性变化尤为显著。首先,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比显著提升,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持续增强;其次,年成交额过亿的品牌数量明显增加,市场逐步向高端化、集中化方向迈进;再次,随着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设计创新和原料创新不断涌现,化妆品品类和原料更加多样化,持续满足并激发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化妆品行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视觉中国供图从流量模式转向品牌模式
不过,中国香妆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也表示,国内化妆品企业品牌的金字塔结构还没有形成,更多的是单品牌有优势,没有形成品牌矩阵。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做高端品牌,是中国香妆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货美妆的发展,需要从流量模式走向品牌模式。”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颜江瑛指出。
各企业正在谋划破局。毛戈平在财报中提及,计划探索并寻求投资和收购那些有望实现增长并能带来协同效应品牌的机会,以丰富现有的产品矩阵。未来,将设立总部研发基地,同时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以开发专有产品配方,促进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产品功效。珀莱雅则表示,将继续丰富不同品类、不同功效的美妆护肤产品矩阵。上美股份在年报中也提及,在现有多品牌矩阵搭建基础上,未来十年将有更广泛的战略布局,搭建大众护肤、洗护个护、母婴用品、皮肤医疗美容、彩妆、高端护肤和仪器六大板块。贝泰妮年报表示,计划通过品牌差异化突围,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在研发建设方面,各大品牌不断加码研发投入。2024年,上美股份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43%至1.8亿元,巨子生物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1%至1.07亿元。曾被质疑“轻研发”的毛戈平,在上市后也加大了相关投入,研发费用同比上升了34.77%。
就目前来看,头部国货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成效正初步显现,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技术壁垒。例如巨子生物在报告期内顺利推进III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和临床申报工作;华熙生物正在开发有潜力的生物活性物,丰富原料产品矩阵,并持续加强对生物活性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头部企业须在技术壁垒、全球化布局与可持续发展中寻找平衡,而中尾部品牌则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考验。这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转型,或将重塑中国美妆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