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千年古城拉萨,地处狭长的河谷地带,拉萨河穿城而过,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南山和北山。曾经,山上主要是矮小的灌木丛,被人形容为“缺林少绿、荒山秃岭”。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来到拉萨北山娘热沟2号片区,看到的却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拉萨北山娘热沟生态修复是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重要成果。2021年,拉萨南北山绿化作为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启动。预计到2030年,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将拉萨打造成为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的生态宜居高原省会城市。
拉萨南北山海拔3600米至4050米,平均坡度达60度,山体大部分区域土层瘠薄,石砾含量高达60%至70%,植树难、成活难、管护难。
“坑要在山体上挖,土要从远方运,水要从河里引。”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格桑罗布说,栽活每棵树有30多个环节,从选苗、起苗、下苗,到客土、扶正、施肥等,都需要用心浇灌,也离不开科技助力。
选出适宜生长的树种,就是一道难关。土生土长的大学毕业生达瓦央珍,是最早一批参与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本地建设者。她成立西藏藏建物生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并带领团队一步步尝试,坚持培育西藏乡土树种,让一方水土养活一棵树。
“2022年,我种植的树苗只有50公分左右,现在已经长到2米多高了。”在占地1200亩的苗圃基地,达瓦央珍告诉记者,筛选种子要经过浸泡、去壳、分离等七八道工序,最快也要8个月,种子才能培育成可移植的苗木。但与祖辈们相比,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应用,让她掌握了更多方法,使苗木成活时间缩短、存活比例提高。
“AI色选仪会自动识别种子的好坏并加以区分,大幅缩短种子加工处理时间,再配合容器苗加保水剂技术,种子成活率从30%提升到75%。”达瓦央珍说,8个月后,这些拥有科技含量的小苗,出圃后会被装进可降解容器,乘卡车到山脚,扎根南北山。
然而,从山脚到山间,树苗种植并不是一路坦途。以往靠人背马驮,不仅效率低,还有安全风险。现在,除了不适合无人机飞行的区域,其他片区都在使用无人机调运树种。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施工方负责人先雄强告诉记者,一台无人机可完成8匹至14匹骡马的工作量,科技应用让高原种树不再那么难。
此外,为尽可能节约水资源及人力,在提水、浇灌等环节,施工团队正在推进使用智能化观察系统和滴灌喷灌系统,让用水更科学;在管护、监测等方面,则借助无人机逐步实现森林防火巡查、病虫害监测等功能。
无数林草人的匠心与付出,让灰秃秃的荒山生长出绿色景观。从空中俯瞰,拉萨河谷两岸的群山披上绿纱,宛如两条“绿色哈达”。
截至目前,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107.93万亩,其中拉萨市95万余亩,栽植苗木1.2亿余株,总体成活率达85%以上。
达瓦央珍亲眼见证了拉萨生态环境的改善。谈及未来,她豪情满怀地说:“明年你再来看,拉萨的环境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