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正在进行产品功能测试。
■本报记者 刘首辰
7月末的哈尔滨,凉爽宜人。在哈尔滨新区,集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场景模拟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正如火如荼加速建设。
在松花江南岸,哈尔滨灵博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加快“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攻关、样机组装、功能测试,为入驻产业园区做足准备。
“0到1”跃升“1到N”,研发成果亟待“破壳生金”
走进灵博机器人样机组装室,工程师们正进行智能机械手调试。“它不仅能灵活模拟人手动作,还有感知能力,能对物体做出灵敏的触觉反应。”工程师告诉记者,智能机械手可以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完成一些精细化任务,承担危险、高难度工作。
公司总经理祁乐说,灵博机器人的创新技术依托于哈工大机器人技术团队。早在十几年前,创始团队在灵巧臂、多感知灵巧手、手臂协调控制等方向就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成果,还参与应用到国家航天战略项目中。但这些极具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却在实验室“尘封”多年。
“当时该领域的产业化条件还不成熟,比如让灵巧手实现20个自由度,需要同样多的小电机来协同控制,但市场上很难买到符合需求的配件。”祁乐介绍,更别提商业模式、资本市场、应用场景了,技术虽然有了,进一步转化却很难。
2023年以来,我省、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技术攻关、产业配套、扶持政策、场地资金等多维度激发产业活力,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灵博机器人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下孕育而生,并入驻哈工大先研院进行孵化培育。
利用哈工大技术积累与人才储备,推动“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探索,通过“科研团队+产业公司”模式,灵博机器人正让实验样机向产品转化。“在实验室里,有了成果‘1’就结束了,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才会出现‘N’的无限可能。”祁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