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田柳燕 周舒婷
在黄海之滨的盐城,伟大抗战精神如丰碑永驻。
7月的盐阜,暑气蒸腾。新四军纪念馆内,“铁军忠魂”雕像巍然屹立,“N4A”臂章熠熠生辉,将八十余载前的烽火岁月镌刻进浩荡长风。
彼时,新四军英烈们穿越烽火、浴血奋战,与盐城人民心手相牵、生死与共,以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敌寇的钢铁长城,最终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能够在华中敌后战场发展壮大、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民心所向 人民选择了新四军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句朴实的话语,在新四军十年历程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新四军自成立起,就以严明的纪律要求自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全体指战员恪守的行为准则,贯穿抗战始终,成为赢得民心的关键。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5日,盐城游艺园会场内,“拥护新四军”“义旗高举”等标语旌旗猎猎作响。10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与盐城各界代表聚集在这里,见证新四军军部重建的历史时刻。
这一战略抉择的背后,也是盐城人民用行动作出的历史选择。据《盐城抗日根据地史》记载,军部重建当月,盐城县有3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东台三仓镇农妇王凤英先后送3个儿子参加新四军,当小儿子牺牲的消息传来,她抹着眼泪说:“我不后悔,打鬼子总要流血。”
重建军部之初,面对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残酷“扫荡”,正是盐城人民的坚定支持,让这支队伍在华中扎下了根。
在盐都区龙冈镇,至今流传着“百家饭”的故事。1941年2月,新四军军部侦察连30多名战士执行任务时突遇暴雨。为不扰民,战士们蜷缩在村口祠堂避雨。村民张桂芳发现后,立即招呼左邻右舍,一家凑一碗米、一捧菜,为战士们煮了热腾腾的“百家饭”。第二天清晨,战士们悄悄在每家灶台留下抗币。这种秋毫无犯的作风,让当地百姓第一次见识到“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纪律严明是新四军赢得民心的关键。新四军第三师制定的《爱民公约》手写本现存于新四军纪念馆内,其中第三条特别规定:“借用门板要编号,损坏碗筷要赔偿。”1943年反“扫荡”期间,第三师七旅某排在阜宁陈集宿营时,通讯员小王不慎打碎老乡一只粗瓷碗,当即掏出仅有的5分钱抗币赔偿。老乡推辞说:“一只破碗值什么。”排长却坚持:“损坏东西要赔,这是铁规!”这样的故事口口相传,让新四军“仁义之师”的美誉不胫而走。
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百姓对新四军的信任与拥护之情。
生死与共 血肉铸就的钢铁长城
人民的支持更体现在生死考验中,新四军以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一次次打退敌人,全力保护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双向的守护,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军民情谊,成为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石。
百姓对新四军的拥护,源于他们目睹了新四军为保护群众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1943年3月19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单家港阻击日军,掩护群众转移。副团长童世明指挥部队依托黄河故道东岸有利地形,集中10余挺重机枪火力打击日军汽车,使其进退维谷。经3小时激战,击毙日军267人、伪军80余人,我军仅牺牲23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辉煌战绩。然而战斗后期,日军增援部队反扑,童世明为掩护主力撤退,亲自断后拆除木桥阻敌,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单家港战斗的硝烟未散,日寇对盐阜区根据地的绞杀更趋凶狠。同年春季,他们将矛头指向战略要地八滩镇,企图占领八滩镇并建立据点,以此割裂滨海、阜东根据地的联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电示第二十四团,乘敌立足未稳,迅速夺回八滩。当晚,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战士们的冲杀声从八滩四周骤然响起,一场猛烈围攻就此展开。
为尽快攻破敌军,团指挥部果断决定采用火攻。绑了棉花的手榴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投向敌军大院屋顶,熊熊烈火瞬间腾空而起。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新四军战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缴获了大量武器枪械。此后不久,占据东坎的日军仓皇撤退。
八滩战斗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盐阜乃至华中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让百姓看到了新四军的强大实力,更加坚定了他们拥护新四军的决心。
1944年5月,陈家港战斗打响。2日深夜,新四军三师八旅攻打日伪军盘踞的盐业重镇陈家港时,遭遇潮沟阻隔。22名当地渔民在枪林弹雨中架起“生命摆渡线”。老船工徐大年不顾腹部中弹,用腰带扎紧伤口,硬是将3船战士送抵对岸,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别管我,送部队过去要紧”。最终,新四军成功攻克盐阜区最大盐业中心,缴获食盐240万公斤、布匹3000匹。此役有力打击了日伪军在盐阜区的统治势力,破坏了其部分物资储备和供应渠道,让“金东坎、银八滩、铜陈港”的民谣化作激励军民的战歌,进一步激发了百姓对新四军的信任与支持。
据统计,1941年至1945年间,盐阜区群众为新四军主力部队和第三师地方武装筹集军粮累计达500余万公斤。在1943年春季反“扫荡”最困难时期,阜宁县芦蒲乡群众将留种的1000多公斤麦种磨成面粉送给后方医院;1944年冬,滨海妇女在妇抗会组织下日夜纺纱,制成大量绷带支援前线伤员。当时流传的《白菜心》民谣唱道“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真切反映了群众对子弟兵的拥护。
正如时任三师师长黄克诚在回忆录中所写:“不是我们保护了群众,是群众用血肉之躯保护了我们。”这段用生命铸就的军民情谊,深刻印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也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初心。
1944年,毛泽东在修改审定10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时指出,新四军“已经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了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对新四军与百姓深厚情谊的高度赞誉,也是对新四军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鱼水情深 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在盐阜区,新四军不是过客,而是把根扎进了这片饱经战火与饥荒的土地。这根系,盘绕在每一条减租的田埂上,凝固在宋公堤的每一寸地基里,更深深融入盐阜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
扛着枪来,却先放下了枪杆子,卷起裤腿,和乡亲们一起插秧筑堤。
1941年5月,黄海之滨的阜宁正经历着生死考验。为抵御百年不遇的海啸,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组织民工筑堤抗灾,新四军也克服重重困难,调拨6万公斤军粮支援筑堤民工。7000余名军民肩并肩扛起麻袋,仅用78天就筑起长45公里、高7.8米的捍海大堤。百姓们将海堤取名“宋公堤”,并编成民谣传颂这段佳话:“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与此同时,减租减息的春雷响彻盐阜平原。1942年6月,苏北抗日根据地颁布《减租减息条例》,以“二五减租”为利剑,斩断了数年来积压在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原租额削减25%,饱受压迫的佃户们终于能挺直脊梁。知名乡绅庞友兰在《盐阜日报》撰文:“昔日佃户见地主如鼠见猫,今朝竟能平起平坐,此乃共产党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变局!”
军民同心筑起的不仅是物质长城,更是精神丰碑。军部在盐城创办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和文艺骨干。改善百姓生活、振兴地方经济文化等实实在在的民生之举,坚定了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历史昭示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血脉赓续,薪火相传,新四军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盐阜儿女奋勇向前。
今日盐城,红色研学思政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响《白菜心》;铁军课堂里,青年学子触摸着泛黄的历史文献;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化园中,新一代“鲁艺人”用现代艺术诠释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谱……这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盐阜大地永远铭记,那支为人民而战的军队,从未远去。他们用行动证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人民也始终坚定地选择共产党、拥护共产党,这种鱼水深情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