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烟台山的历史太厚重了,以至于每每想起它,心中总是夹杂着十分复杂的情愫。民国《藤山志》中描述:“烟台山,为藤山最高处,因设烟墩而得名。”原来自元末迨清初,中洲为坚石所凝结,突兀水中,闽江之水东流直下,这里历来为南台岛之中枢要塞,防守极严,设有炮台、炮城,因于隔江藤峰绝顶,设立烟墩,以做报警之用。山不高而清幽,旷淼秀丽,常有“仓山烟霞、高丘低江”美誉;立于顶峰,可南瞻五虎山巍峨雄踞,北眺三山双塔隽秀鼎立,西望乌龙江环带飞流,东瞰闽江舳舻千里,真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古时梅坞至程埔头,盛植梅花,明徐 (火+通)赞其“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故又有“琼花玉岛”之称。西方列强在动荡的五口通商时期,先后有英、美、法、俄、日等17个国家抢驻于此地建筑领事馆,之后各大洋行、商会和教会也蜂拥而至,至此,上百座风格多样、造型迥异的中西结合式园林古厝在烟台山拔地而起,因而烟台山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时光漫漫,其间历经勇敢团结的福州人民抗争番洋人入城居住的曲折过程。据史料记载,福州于1844年5月18日正式开埠,同年6月,第一任英国驻福州领事李太郭到福州,当时他住在城外鸭牳洲。百年前,这里曾是一方水草丰茂的洲地,而今,沧海桑田,早已是繁华的商住聚集地。当时,英国人早已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哪能在洲地粗陋的场地居住,因此驻福州领事馆翻译官、代理领事金执尔强租福州的神光、积翠两寺院,之后教会又在乌山扩充占地,借势欺辱,得寸进尺,激起民愤!民族英雄林则徐,以“现居桑梓,利害切身,事关省会安危,亦不敢始终缄默”,与绅士写成“公启”斥责县令妥协,同时联名上书,指出英国人目的在于染指福州城;另一方面,又以《福州士民致英国领事馆公启》名义,警告英国侵略者。在林则徐的号召下,书院的学生首先响应,士绅、村民等各阶层均参加了这场斗争,历经三年,对英国人入城采取了坚决抑制的行动。后来,讨回乌石山租地,移至城外,才有了烟台山的第一座英国领事馆,以及租给英商的“跑马场”田地……
当年,为提防侵略者利用炮舰进行威胁,林则徐拖着虚弱的病躯,亲至各海口察看形势,积极设防。在他的建议下,福州官员在闽江口修建和加固了马尾的北岸南岸炮台、连江的长门炮台和琅岐的金牌炮台。
二
百年浮世悲欢,恍然如梦。那时的中国,羸弱得犹如一个空洞的城堡,硬被火炮轰开一个口子,而后源源不断地涌入鸦片和抢夺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誓愿由此而生!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在风浪中踉跄前行,终于走到民族独立、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再次踏上烟台山。这里在沉默了半个世纪后,重焕勃勃生机。漫山遍野的古树,苍劲古拙。我沿着曲径通幽的乐群路、爱国路、亭下路、仓前路到梅坞路的闭环动线,穿行至烟台路、槐荫里、对湖路等支巷,或踏着斜坡细致柔和的小方石漫步而行,或流连于街角巷道的文创点缀,或远眺万寿桥与闽江在清朗的天际下,映照着“烟气散江湄,碧水映风光”的景致……涅槃重生的烟台山,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拐角处总有人在拍照,流连于民国建筑、百年老树、石厝教堂、名人居所、巷弄咖啡,他们在海关、洋行等旧址碑前,以及展览的一张张老照片前凝望,年轻的心是否激起了共鸣?他们是否知道烟台山是以英雄群像伫立的丰碑?“八闽父老犹能道:三字亲题‘独立厅’。”诗中所说的是1912年孙中山先生莅临福州时亲自为福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原“桥南公益社”题写匾额“独立厅”。当时仓山乡贤郑权、郑祖荫、蔡人奇等人目睹清政府日益腐败,秘密酝酿组织革命社团,之后邹燕庭、林斯琛、刘元栋等人纷纷加入,并在此创建汉族独立会,不久后林森指示全体人员加入同盟会,由此掀开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起义序幕。1911年春,林斯琛、林觉民同乘一艘船,另一艘坐着由吴适、刘六符率领的连江光复会猛士数十人,千里奔赴广州发动起义,不幸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闽籍英雄达23人!天地同泣!林森牵头募款筹建七十二烈士陵墓,举行大规模的祭奠,他亲自为文以祭,并将当时各地寄来的祭文联语编纂成《碧血黄花集》。后来他与黄展云、林雨时、郑祖荫等人共同策划福州起义的许多具体事项,并从上海秘密运送一批军火配合福州起义。1911年9月19日清晨,烟台山古烽火台燃放三声响炮,发起攻城信号,桥南公益社会员和青年学生组成的洋枪队和炸弹队,成为反清的主力军,五次在于山迎击旗兵,经过一天多奋战,9月21日福州光复……如今,林森公馆依旧庄严矗立于程埔头的七星巷,它与梅坞路的独立厅遥相呼应,以永恒的“天地立心”,向为中华民族富强独立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儿女致敬!
阳光柔柔地穿过古老榕树的枝干与叶须,投射到红的高墙,光影疏疏朗朗,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人们真挚的笑容,不正是仁人志士所期盼的样子吗?烟台山的每一座老建筑,都是福州城市文脉中一段不可复制的记忆。“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声,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我念着叶圣陶先生《客语》中为烟台山留下的文字,踏着烟台山温暖的夕阳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