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婷
2010年夏,上海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宋延勇踏进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仪控所”)老厂区,映入他眼帘的斑驳水塔,既是流量计量实验室的标志,也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我学的流体力学、传热学正好与热工仪表检测对口。”专业与职业的高度契合,让他从检定员起步,一头扎进流量标定工作,叩开热工仪表检测的大门。
15年来,宋延勇始终坚守国产仪器仪表自主化前沿,带领上海仪控所跻身国际一流检验检测平台行列;以啃硬骨头的韧劲攻克核级仪控卡脖子技术,让国产设备在核电、防爆等严苛领域站稳脚跟;以劳模精神培育创新团队,锻造出行业技术尖兵。2025年,宋延勇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初心如磐——
在低谷中筑牢核电安全基座
“第三方机构没有特色能力,很容易就被淘汰。”宋延勇初入行便意识到,唯有攻克行业痛点才能立足。2010年,上海仪控所承接了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建设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搭建一个核级的检验检测认证平台,而其中最关键的项目是建立反应堆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试验能力——这是核级仪表认证的最后一道关卡,唯有通过该试验,仪表才能获得许可证。
2011年,宋延勇主动请缨参与LOCA实验装置建设,发现现有装置无法满足三代核电AP1000技术要求。他带领团队提出调整结构原理、增设试验场的改造方案,历经一年多攻关,出具了国内首份满足AP1000标准的LOCA实验报告。
彼时,恰逢福岛核事故发生,全球核电遇冷,国内项目停摆,但宋延勇仍坚持带领团队完善装置。“仪表要国产化,必须先具备实验能力。”他说,“核电安全不能受制于人,这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这份坚守,为后续核电复苏期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核电事业重启,该平台成为核电仪表安全认证的最后关卡,为多个国产机组投入使用铺平道路。2022年,上海仪控所被国家能源局评为核电重大专项科研设施及验证共享平台,服务企业近万家,覆盖高端仪器仪表全领域。
实践深耕——
一篇论文引发的国产化破冰
2018年,一家核电企业的相关技术负责人拿着一篇论文找到宋延勇。令宋延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5年前发表的关于原位法响应时间测量研究的论文,竟意外成为打破国外垄断的“钥匙”。
核岛内传感器响应时间测试涉及核安全,属卡脖子技术。“请美国团队做一次检测不仅价格昂贵,时间也不可控。”核电人的焦虑刺痛了宋延勇,也开启了他主导的“核电站关键仪表1E级传感器响应时间测试装置”研发。宋延勇组建三方联合团队攻坚,带领20人团队分3阶段推进:先原理研究,再制造样机,进而完善技术,最终定型整机。
“最难的是突破理论瓶颈。”宋延勇记得,那段时间他每天上下班路上都在琢磨原理。
2020年,装置研发进入收尾阶段,首套国产测试装置通过专车运抵核电站。因疫情原因无法现场培训,团队便拍摄了操作视频远程指导。“反馈超出预期!”目前,该装置在核电站稳定运行,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在上海仪控所工作的15年里,宋延勇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作为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他主导的高端仪表性能测试、核级产品鉴定等核心技术研发,成功实现核电氢爆测试、防爆检测等关键装备国产化替代。
匠心传承——
从技术骨干到创新生态构建者
“我的工作始终围绕温度、流量、压力等基础参数的性能实验展开。”谈及技术细节时,宋延勇眼中放光,“好奇心驱使我破解每个技术谜团,解不开就不踏实。”这种“解题”习惯延续至今——他保持着随时记录技术灵感的习惯,一旦有思路便带领团队验证改进。“这样做既是服务企业发展,也是在探索技术未知的世界。”他说。
2020年获评上海市劳模后,宋延勇创立创新工作室,延续“解题”机制:工作室不设固定例会,30多名核心骨干按项目动态组队,以问题导向开展研究,既申报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科研项目,也通过产学研联合破解企业难题。
“技术机构领导脱离研发,就像战士丢枪。”在宋延勇看来,技术机构仅做管理难出成效,核心要通过创新驱动企业发展。
身兼上海理工大学导师的宋延勇,仍带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解谜团。工作室成立5年来,培养出4名正高级工程师、11名副高级工程师,累计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0余项,多次荣获科技进步奖,助力上海仪控所斩获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优秀)企业称号。
2023年,担任上海仪控所总经理的宋延勇将工作重点投向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我们整合计量、标准、检测、认证全链条资源,让企业在这里完成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验证。”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上海仪控所年营收从2000万元增长至1.4亿元。“我们要让中国仪器仪表在极端工况下经得起全球最严苛的检验。”他的愿景,正随着国产仪控技术的突破逐渐照进现实。
上一篇:3部门有序推进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