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企业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学安
在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轰鸣的机器声里,一场由数据驱动的变革正在产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被赋予生命,通过数据集成与人“对话”,实现高效运转。
车间上方,数百双识别精度高达99.6%的“电子眼”在毫秒间捕捉着每一个安全细节。未规范佩戴安全帽、一丝异常的烟雾,都逃不过它们的“火眼金睛”。
这一切,都源于固达电缆全力打造的“5G+AI大模型数字工厂”,开启智能制造发展新阶段。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自动化,更是智能化的沟通,”固达电缆首席信息官郭帅说,“智能化系统帮我们拆掉了部门间的墙,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冰冷的设备说话,把它们的运行状况、潜在问题实时告诉我们。”
生产现场步入“指尖掌控设备生命”时代。固达电缆生产总监许坡向介绍,通过OT数据采集、IOT物联网系统、设备管理系统(EAM)及能源管理系统(EMS)的深度集成,实现了全厂设备从采购、安装、工艺管控到维护、报修的全流程数据闭环。
维修师傅金志友的体验更为直观:“以前机器一趴窝,我们几个师傅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拿着工具挨个地方听诊、摸脉,一个环节卡壳,后面生产线全都受影响,现在系统直接在屏幕上报警,修起来又快又准,心里有底多了。”
固达电缆的数智化转型实践严格遵循其独创的“9111”矩阵模式(9个应用系统、1张5G专网、1个大模型中台、1个数字孪生指挥调度中心),并取得了丰硕的转型成果。该模式成功突破信息孤岛,实现了全域可视互联,不但促进产能大提升,安全管理也从被动转变到智能主动防控。
借助高精度数字孪生工厂平台,厂区全貌、重点建筑、设备状态、生产环节乃至营销数据被1:1高精度模拟还原。多模态、可视化的界面,通过点、线、面、表等多种形式,覆盖生产全链路监控。全局监控面板实时跳动着核心指标:车间设备利用率高达9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35%。
成就出自细微,局部视图则动态展示设备转速、温度阈值等细节,管理者可实时观察参数变化对良品率的影响;移动端即可实时查验设备状态、指尖完成报修,设备故障响应时间被大幅缩短至10分钟以内;在物流环节,AGV无人叉车与智能调度平台协同,结合AI路径规划算法,显著提升原料运输效率25%,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40%;连电缆盘具的管理也实现了数字化精准定位,利用率提升45%。
转型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初提出营销大模型时,招投标部门的质疑声几乎要把屋顶掀翻。”郭帅坦言,彼时,10个人的团队埋头苦干一个月,也只能产出100份标书。
质疑的核心点在于:算法是否真能理解复杂的商业需求,这样错误率会不会很高?然而,阵痛过后是惊喜。如今,同样10个人的团队,月均标书产出量飙升至500份,员工的工作重心从“写”彻底转向了“审”。
“为防止数据泄露及跨云攻击,我们构建了多层防御体系。”郭帅说,通过混合云技术,融合5G切片隔离、AI威胁检测和零信任架构,搭建严密的防火墙,对公司网络安全进行动态监控,确保数据安全与机密。
这套系统依托5G混合专网构建的强大基础连接,实现了百余台终端设备毫秒级响应,确保核心生产数据100%本地化存储,并成功拦截99.99%的外网攻击。
“日均处理量超12TB的生产数据,设备互联效率达10万次/秒,这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强大支撑,”郭帅向记者介绍。部署的工业大模型深度融合“智能感知—实时决策—精准执行”全链路技术,使工艺优化动态响应速度提升40%,成为固达数字生态的核心算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