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高睦谦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治理面临着人口结构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服务需求多样化等多重挑战。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格局,对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社区党委—议事机构—执行主体”治理链条
“社区党委—议事机构—执行主体”治理链条的高效贯通,对提升社区治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优化治理链条可以厘清治理流程,明晰各层次角色责任担当。社区党委书记是社区治理的牵头人,需要统筹全局、决策指挥、执行调配。社区治理实践中,通过提升社区党组织队伍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组织能力与协作水平,有助于更好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社区党委须针对治理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效制定科学合理且适配性强的解决方案,确保社区治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展开。同时,社区党委还要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在社区治理中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形成思想同心、行动同频的治理合力。
社区议事厅等是落实基层民主、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载体。社区治理中,应制度化建好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小区业委会委员、物业服务企业员工、小区业主等社区主体代表参与的议事协商厅,制定切实可行的《议事协商规则》,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协商议事会,整合多方资源,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将共建共治共享落至实处。
执行主体包括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需履行好社区服务、调解纠纷等治理责任,维护社区秩序;业主委员会作为业主利益的代表方,在物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职责包括召集业主大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管理规约等;物业服务企业需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向业主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包括物业维护与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安全防范服务等;社会团体/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政府委托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以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供给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党建+网格+物业+志愿”四位一体治理模式
“党建+网格+物业+志愿”的统合型治理架构,将党建、社区网格化管理、物业服务与志愿服务交叉融合,是调动各方治理积极性的有效路径。
其中,党建是领导四位一体治理模式的核心关键。可通过广泛组织动员小区、物业服务公司、志愿者队伍中的党员先锋力量,将党建触角延伸至社区治理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出击”转型,并适时引入人工智能等数智化前沿技术,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及时性。
网格是四位一体治理模式的黏合剂。网格化管理要求以“大小适中、方便管理、界限清晰”为基本原则划分管理网格。优先选配党员身份的专职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长,并重点从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优秀党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等群体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强的同志担任网格员,明晰网格员的责任与权限,加强对网格员队伍的专题培训指导,以“小网格”不断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物业服务是四位一体治理模式的坚实后盾。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社区治理的主要执行方,其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业主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健全社区物业诚信评价标准,强化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可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与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物业服务企业应自觉接受社区党委领导,诚心服务社区工作,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志愿服务是四位一体治理模式的补充。作为无偿性、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可以有效弥补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实践中,应注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及奖励等各项制度,广泛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开展,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形成人人向善、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围。
健全多元协同的治理保障体系
协同治理保障体系是保证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规范运行的基础要素。只有搭建起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规范多元参与主体的治理行为,确保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构建协商机制。社区应定期召开由社区党委、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通报社区治理工作的相关情况,同时搭建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及时有效的协商议事,汇聚工作合力,增进工作共识。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社区治理涉及多方主体,必须制定健全且合理的权利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增进各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获得感。对物业服务企业而言,要充分保障其合理的利润空间;对志愿者而言,可及时给予其相应的精神奖励或经费补贴;对居民而言,可用积分制奖励的方式,提升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通过社区环境的有效改善、社区治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等让其充分感受到共建共治共享带来的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
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对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整合优化,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社区党委应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构建资源共享的信息网,引导和组织辖区内各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考评机制。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社区党委、议事机构和执行主体的工作实效进行综合考评,并与选优评先、干部任用相联系,激发多元主体积极性。同时,邀请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监考员”,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考评社区治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以“社区党委—议事机构—执行主体”治理链条优化责任体系,以“党建+网格+物业+志愿”模式激活多元主体活力,以协同治理保障体系保证社区治理工作的规范运行,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多元协同治理新模式已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建议,深化研究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工作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持续创新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协同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径,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