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记者 李皓
青海是水的世界。青海境内的昆仑、祁连等高山巨峦,孕育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世界著名的河流。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条溪流交织成网,无数个湖泊交相辉映,描绘出了青藏高原以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青海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三江之源。
近日,《青海名水志》由中华书局付梓出版。《青海名水志》不仅是我国第一部为水立传的综合类志书,也是我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青海水资源,忠实还原青海名水的自然样貌、历史样貌、文化样貌和各民族共水精神风貌。
7月19日,青海省地方志学会召开《青海名水志》出版发行学术座谈会,来自青海社会科学院、省自然学会、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和学者,多维度、多层次给予《青海名水志》较高的认同和积极评价。借此机会,本报专访了《青海名水志》主编、青海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李泰年先生。
记者:是什么样的动因,让青海省地方志学会编辑出版了《青海名水志》这本书?
李泰年:青海是万山之宗、众水之源,孕育中华民族万千子孙、五千年文明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流出,纵横中国大地,滔滔之水流成了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全中国80%的人口就在这些江河流域繁衍生息,为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补充着无尽的能量,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区域民族血脉、国家命脉和历史文脉注入绵绵不断的新鲜血液。在全国河水总径流量中,长江的1.8%、黄河的49%、澜沧江的17%、黑河的45.1%由青海贡献。所以,为青海的水资源立传很有意义。
近些年,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部署了全国编纂名山志、名水志的工作任务,我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响应的同时,也结合青海省情特点,围绕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大局,策划编纂了一批特色志书。诸如我本人就执行主编和学术指导过多部与文化相关的志书,其中《青海河湟文明志》《青海三江源生态文化志》《青海花儿艺术志》《青海热贡文化志》《青海手工艺术品志》《青海名山志》《再造中华水塔》《青海藏毯志》《青海石玉志》等都已出版发行,《青海名水志》是其中的一部。
记者:有人说这是第一部为水立传的志书?
李泰年:据我所知,如此全方位覆盖一省行政区域内名水全貌的志书,至少在全省,这是第一部。上世纪80年代,我省就曾编纂过《青海湖志》,但全方位覆盖名水的志书目前仅此一部。
记者:《青海名水志》的书名很有意思,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叫名水,标准是什么?
李泰年:这还要接第一个话题谈一谈,我们说,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泉瀑星罗。据2016年全国水系普查,我省分属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外流河水系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哈拉湖盆地、茶卡—沙珠玉盆地、河西内流区、羌塘高原内流区六大内陆河水系,流域面积71.46万平方千米。全省境内有3671条河流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润泽百代,从磅礴的水势可以领略到大自然赋予青海人民的宽度和高度。青海有2300多处泉眼,有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240个,120多处瀑布,3171条灌渠,有120余处古渡口(仅明清以来文献记载就有50多处),解放后人民期盼以桥代渡,至2016年,全省特大型桥梁213座。总之,青海的水太多了,面对这么多的水情存状,我们只能选取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著名河流、湖泊、泉眼、瀑布、冰川、古渡、桥梁和水利风景区加以记述。青海的水资源太丰富了,一本志书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全部收入。收入这本志书中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至于具体标准,在这本志书的“编纂说明”中也有描述。总之,就是力求展现在历史和当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河流湖泊。
记者:您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志书的看点、亮点、重点和特点?
李泰年:这部志书基本内容可以说由两大板块无缝对接、有机组成。全书卷首冠以青海境内外流河三大水系和内陆河六大水系的长卷绘图,正文插入230余张图照,98.2万字。全志设有概述、重大水事编年和名水环境、名水探源、名水河流、名水湖泊、名泉名瀑、名渡名桥、名水工程、名水资源保护、名水文化、名水诗踪、名水考记、名水与民俗、名水流域战事、名水人物等16个篇章和跋文,可以说是长卷宏展、瑰宝丹丹、人文荟萃,是青海名水之大观和水文化的总览。
记者:我大体翻阅了这本志书,感觉结构上也很有意思。
李泰年:是的,这也是我们精心设计过的。《青海名水志》第一板块从第一章至第八章,集中反映的是水元素的山水清音、水情水貌;第二板块从第九章至第十四章止,主要记述与水相关联的人文内容,突出了水文化的元素,这是青海历史上第一次创新性著述。最新普查表明,青海九大水系流域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16项,各大水系文化遗存不可移动文物点3716处,其中有1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本志书最大的亮点、看点和特点也在于此,明线记的是名水与名水文化,暗线走的是自然之水—生命之水—生态之水—文明之水,最后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为指归。借这个访谈,我强烈推荐读者一定要看这书的跋文,这也是第一次对青海水文化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和评价。
记者:您认为编纂《青海名水志》的意义何在?
李泰年:我认为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水明志。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和“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一种文化践行,以特色志书的形式为青海的名水树碑立传。
其次,上善若水。青海的名水是饶益中华民族的共同根脉的大悲水,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智慧水,是构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和谐水。省委、省政府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保护中华水塔工程是造福全民族的一大善举。
第三,文以载道。大家知道,青海因水而名,说的是青海湖依水而兴,说的是三江源靠水而盛,说的是“中华水塔”顺水而为,古今辉映。这本志书第一次尝试用自然的、生态的、文化的、民族的元素借水之名而串起来,不但记录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要记录好各民族人民人水相亲、守水相望、饮水相睦的新型关系,承担起文以载道的责任。
第四,修以致用。编纂《青海名水志》,为青海的发展尽绵薄之力,这本志书有意识地避开以往的《水利志》《电力志》只从行业发展、事业进步的角度记管理、记工作总结的做法,选择从大自然的视角切入,忠实表达出青海人民从来以水为大、崇山敬水、饮水思源的情怀。
记者:您在2005年左右,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第一个提出了青海文化的“四大板块”,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您在《青海河湟文明志》中对河湟地区划分了“三条文明线”,对青海的地理文化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青海名水志》中,您是不是也延续了这样的观点?
李泰年:是的,《青海名水志》正是这种观点的延续和拓展。现在的名水文化实际就是“四大板块”和“三条文明线”的进一步具体化、具象化的探讨,可以说是从宏观叙事逐步转到微观研究的转化。
四大文化板块即河湟文明板块、环湖文化板块、青南江河源文化板块和柴达木文化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代表性文化领属和具体内容,构成“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青海文化体系。
所谓三条文明线,是在编《青海河湟文明志》我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河湟地区的三条文明线,即:自然生态线、人类社会线、地方特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