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臻) 7月28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高原马铃薯育种能力创新体系及种业生产能力提升”进行中期评估。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质询讨论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中期目标。此项目在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鉴定、高原特色新品种选育、种薯繁育及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推动了青海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青海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马铃薯育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据了解,该项目实施进展得到了专家组高度评价,其中,完善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体系,新增种质资源242份,资源总量达1237份;完成青薯9号完全基因组高质量组装,建立马铃薯高效的基因编辑体系,初步建立977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数据库。创建“无性系高山备份、多海拔同步选择、靶向株系早代扩繁”的高原马铃薯育种体系,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4个,育成早熟、彩色、加工型新品种4个,已完成登记公示品种3个,筛选新品系16个。
同时,组建“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种薯繁育商业化联合体,建立核心繁种基地21330亩(1亩≈0.067公顷),辐射种薯示范基地101951亩,总产值43392.21万元;提升良种繁育能力,促进青薯9号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2023年种植面积717万亩,居全国首位,2024年种植面积747万亩,较2023年新增30万亩。建立“协调资源、明确职责、高效协作、定期交流”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制定标准2项,成果登记3项,申请发明专利2件,主办学术会议3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次。
上一篇:高温“烤”验下的通信坚守(图片)
下一篇:西宁市有效筑牢汛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