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推进,是价值引领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主动承担育人使命、构建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增强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就业软实力和专业素养,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思政教育内容
就业导向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应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内容与就业指导教育内容间的关联,深入挖掘二者的内在融通点及契合点,不断增强学生对就业育人内容的认同度与接受度。辅导员应尝试从家国情怀、职业规划、社会需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法治教育等角度合理优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观念。例如,辅导员可将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与国家战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引入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自觉将个人选择与国家战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融合在一起。辅导员可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将优秀榜样人物所具有的革命信仰、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职业选择、职业精神、价值取向等优良品质加以凝练、进行重点阐述,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就业择业自觉。辅导员还应在开展专题知识讲座的过程中,清楚阐述当前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看清自身能力与外部需求间的差距,形成合理的就业预期和心理准备;做好政策宣传和法治宣传工作,及时将就业择业相关的新政策、新精神、新指示传达到位,推进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各项合法权益。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深刻把握就业育人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探索以新方法、新理念、新手段助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内容供给与主体需求间的适切性和耦合性,为构建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不断巩固育人成效。高校应依托临床实习、农村志愿支医、社区义诊等契合医德医风教育、医者仁心培养的实践手段,真正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教育、病例探讨、模拟医患情景对话、医患角色扮演、医疗知识模拟竞赛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建构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明晰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实践。三是构建线上线下多元支持体系,助力学生不断提升就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校应构建起涵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等在内的思政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共享性在线课程、电子教材、课件资料等课程服务,以及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就业咨询、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个性规划等多元化指导与规划服务,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与期待,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以就业为导向持续锻造育人队伍
培养就业导向型的现代化育人队伍,是强化就业指导水平的关键。因此,高校应持续加大力度培育育人队伍,夯实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互融互促的师资基础。一是构建“大师资”平台。组建跨区域、跨学科的专兼结合的教师资源库,依托思政教师、“双创”导师、辅导员、课程思政教师、线上教学团队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优化师资配置,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助力。二是构建全程式、常态化培育体系。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培训、技能培训、挂职锻炼、技能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帮助育人主体不断提升价值引领、政策宣传、市场分析、职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就业育人能力。三是落实成效评价体系和奖赏激励机制。为进一步确保将就业育人工作贯穿思政教育工作始终,高校应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对育人主体的就业育人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全面、客观详尽的评价,并将教师的就业育人成效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外出访学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学主体参与就业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高校应发挥榜样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和荣誉激励作用,选树“岗位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就业指导教师”,提升教师参与就业育人工作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加强对获奖教师和获奖集体的公开表彰、事迹推介,努力营造赶学比超、以评促先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本文系2023-2024年度西安医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辅导员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23FDY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