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不免回忆起在部队时的许多往事,但最难忘的仍是1970年那次冬季野营拉练。
1970年12月,我所在的部队团部驻扎在现重庆市綦江区。按照部队指示,从全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代号为“长江支队”的野营拉练部队(实为一个加强连规模),共三个排,十个班(加上炊事班)。每个战斗班14人,炊事班7人,外加支队文书、给养员、通信员、司号员,临时配备1名报务员和两名卫生员(一名随部队,一名随救护车),以及一名救护车驾驶员,共141名战士。支队配备有支队长、指导员、副支队长、副指导员、司务长和三个排长共8名干部,支队长由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张清迈担任,指导员由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黄新淳担任,副支队长由一营三连连长索贤峰担任,副指导员由三营八连指导员李平担任,三个排长由各连队的副连长、副指导员担任,司务长由团后勤处军需股栗助理员担任。总之,干部从级别上都是高配。
我于1969年12月入伍,刚满17岁,算是一名新兵,由于有点文化,性格活泼,被有幸抽调到“长江支队”担任通信员,主要负责通信联络和宣传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长江支队”组建后,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除日常生活物资外,还从团卫生队调配了一辆救护车沿公路行驶,以便出现伤病员时能及时救护。
12月8日下午3点,“长江支队”奉命在一营驻地南桐矿区广场集中,分班排列纵队集合后,团长黄育新为“长江支队”授旗,政委候立云讲话,下午4点,随着三发信号弹升起,部队跑步出发,急行军20公里后,在贵州省桐梓县兴文乡一个小山村附近扎营。虽然指战员们的内衣裤全部湿透,但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件武器损坏,整个支队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当年部队野营拉练,是为了防止轻敌麻痹思想,在“练思想、练作风、练战术”原则指导下,围绕“走、打、吃、住、藏”进行的。根据作训计划和行军路线,“长江支队”时而白日行军,时而夜间开拔,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演练攻防……
每天早晨出发和夜晚扎营,均是“两头不见天日”。野营拉练中最劳累、最辛苦的人,并不是全副武器的指战员,而是背着行军锅的炊事班战士、背着药箱的卫生员。因为他们到达宿营地后才真正展开工作:埋锅造饭,给意外受伤和脚上打泡的指战员敷药挑泡。
当时的口号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当我们走过村庄时,都会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部队则回应:“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口号声。
野营拉练的核心是“走”,即跋山涉水,苦练铁脚板。为了更接近实战,部队往往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平路走山路,战士们常常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我就会站在高处,用打快板来鼓励大家:“谁英雄,谁好汉,行军路上比比看……”猎猎的军旗下,大家顿时忘记了疲劳,加快了前进步伐。
从12月8日出发,支队经桐梓、赤水、遵义到达贵州省贵阳市郊区,到1971年1月7日返回部队驻地,“长江支队”往返1200多公里,平均每天行军40公里,并且不包括沿途为人民群众做好事耽搁的时间。
这次野营拉练,既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又让战士们得到了锻炼和进步。此次参加拉练的战士有30多人火线入党,40多人立功或受到营团级嘉奖。我因没有达到入党年龄,未能火线入党,但仍然荣立三等功一次,为我后来在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它是我人生扬起的第一次风帆,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作者系重庆报告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