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一些冷门文科专业在部分省市未招满、进入征集志愿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不仅仅是北京大学,文科遇冷是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去年,哈佛大学就发布本科学院取消20多个系的30多门课程,其中大部分为文科课程。
与此同时,“文科消亡”“文科无用”等论调不断也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甚嚣尘上,这不仅为高校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为一些热爱文科的中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发展时,徒增烦恼。
“文科消亡”真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了吗?高考考生报考文科院校和文科专业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科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考生不管报考文科还是理科,都存在一个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学习任何专业,只要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战略急需的拔尖人才。
高校陆续削减文科专业,为什么?
在过去几年里,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选择减少对人文社科类项目的投入,包括削减专业、削减教职、减少课程和招生名额等。而在中国,也有不少高校减少文科招生的比例,并且将一些文科专业关停。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不少文科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我国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教育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就业落实率排名相对靠后;在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排名前十的高薪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月收入均突破7000元大关,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的起薪却普遍低于平均水平。
在国外,情况也相类似。2024年相关数据也显示,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大多也是文科专业,主要包括艺术、历史、英语、社会学等专业。
其次,我国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在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之后,一大批社会需求不足、就业落实率低的文科专业相继被调整。比如,四川大学在2024年就一次性撤销了31个本科专业,其中就涉及到音乐学、广播电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多个文科专业。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撤销和停招的本科专业加起来共有3648个,其中所包含的文科专业自然也不在少数。
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应用,正深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并对高校部分文科专业的生存和学生的就业造成冲击。比如,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的新闻主播或许已可由数字人替代;语言类专业培养的人工翻译已可由机器翻译替代;管理类专业培养的财务、会计、销售和客服,法学类专业的基础法律文书处理、合同审查等岗位也已经或正在被AI替代。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文科专业的削减的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要说到文科消亡,还是有些言过其实。
文科的重要性,决定文科不会消亡
众所周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2年最新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我国现有的学科门类主要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4个类别。除理工农医、军事学和交叉学科等六大学科门类以外,其他的八大学科门类(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均可纳入文科的范畴。也就是说,文科已占据了我国学科门类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科是一个与理科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而言,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总称。理科主要是研究自然现象、物质运动及其基本规律和数理逻辑的科学,是形式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总称,主要包括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等。从哲学上讲,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二者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完整体系。与之相对应,文科和理科也就好比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共同构成了人类研究物质世界的完整学科体系。
具体而言,文科的重要性可能还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以文字、语言、教育、艺术等为媒介,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延续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帮助个体在漫长的岁月中找寻自己的历史坐标,保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二是通过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辨等方法,培养人类的批判性思维,构建人类社会完整的制度体系、价值体系和审美视角,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力、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持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用文学艺术的创造力突破工具理性的桎梏,划定技术伦理的边界,避免技术失控所带来的风险,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帮助个体守护情感的温度、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自由……文科不仅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可能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自主培养高质量新文科人才,不仅必要且迫切
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2.0版本,标志着“新文科”和其他三个“四新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一道,正式步入了实操阶段。2020年,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成立了“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我国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近年来,我国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重庆、浙江、甘肃、广东、黑龙江等地都出台了《新文科建设方案》。全国范围内,文科专业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速,文科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不断重构、内容不断更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更加多元。
然而,当前处于2.0版本的新文科建设,也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满足《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深化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地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文科教育提出的“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的新需求,及如何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文科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新文科是中国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而且要协同构建理工农医、军事学和交叉学科的学科体系,甚至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新的研究范式的推动下,构建起整个超越工业时代学科体系的新的中国学科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新文科要在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上下功夫,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国发展与中国治理实践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努力创造具有世界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方法论等。构建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新文科要在交流碰撞和创新引领中寻求突破,要精准聚焦优化中国叙事方式、增强中国叙事能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目标任务,努力打造面向全球的理论和实践平台,力争将中国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讲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新文科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中国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最紧要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新文科教育的适配度,加快培养更多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质量的新文科人才,以期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高质量的新文科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文科基础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的拔尖人才,一类是文科应用领域,包括全球治理、国际传播、涉外法治、知识产权等的复合型人才。要自主培养高质量的新文科人才,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文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力度,不断提升文科专业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深化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文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战能力;进一步做实文科教育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文科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力;进一步加快文科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强化科技和人文的协同,不断提升文科教育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进一步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全力突破新文科建设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不断营造全社会支持新文科建设的良好氛围。
原标题:北大文科也遇招生难题!就业不乐观的文科专业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