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定和三年行动计划,对照“1+2+N”制度体系分级分类制定“任务书”“时间表”,纵深推进“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和“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格局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得益于“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日趋成熟,基础底数不掌握、社情民意不明了、诉求渠道不畅通、服务管理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风险防范不主动等治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8个县区、兰州新区、高新区严格对标要求,建成“七合一”式综治中心,采用“1厅+N 室”模式,汇聚各方力量,成为功能齐全的矛盾纠纷化解地,实现群众“最多跑一地”。118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因地制宜,实体化运行“一站式”调处服务中心,累计调处纠纷30.2万件,成功率超97%。城关区、永登县综治中心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推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领域重点指标持续向好,经验做法多次在国家、省级会议以及媒体刊物上交流推广。不久前,在“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上,众多智慧治理创新成果得以集中展示。兰州市委政法委申报的兰州市高校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指挥系统,入选智慧治理创新案例。
平安,是民生所盼、发展之基。
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认真落实平安兰州建设推进会议精神,依托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着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综治中心的跨越式发展,受益于市委主动创稳的战略布局。2023年3月以来,这项决策部署全面开局成势,推动平安兰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维护稳定 各项指标持续向好
上半年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6.9%、6.5%,交通事故起数和致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5%、30.1%,电诈发案连续48个月保持下降。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
7月11日,皋兰县公安局的反诈中心突然接到了一通紧急的报警电话。“我被网络诈骗了,5万元被骗走了。”电话那头报警的男子心急如焚地说。报警的群众是皋兰县水阜镇的一位居民,皋兰县公安局的反诈中心立马就行动起来,他们火速联合了当地的水阜派出所,组成专门的侦查小组,在7月12日的下午两点左右,民警将诈骗人员魏某在水阜镇抓获。5万余元的涉案现金,一分不少地被缴获。“太感谢警官,我这5万元能被追回,真是想都不敢想……”男子感激地说。
今年夏天,在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安宁西路派出所的辖区内,一辆辆崭新的警用电动车出现在辖区群众的视野,安宁西路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大胆试行探索,让民辅警们跨上电动车、组成骑行队,给“铁脚板”配上了“加速器”。
夕阳西下,把窄巷切成明暗交错的缎带。社区民警魏万春骑着电动车在一处老旧小区院内七弯八拐,把此前上门办好的身份证送到独居老人周阿姨手中。“魏警官,这道窄、慢点骑,注意安全。”临别之际周阿姨不忘提醒魏万春。“好,您放心这道儿我熟悉,您快回去吧!”不一会,魏万春行至一家商店门口,停车大声提醒道“老张,你的电动车钥匙又忘了拔钥匙……”
“咱们辖区有不少老旧小区,很多背街小巷警车压根进不去。”副所长傅成虎还在不断完善骑行巡逻安排,“两轮电动车简单实用,穿梭于菜市场、筒子楼、旧厂区,连窗台上的酱菜坛子都数得清。”警力延伸、效率提升,辖区网格里布设了更精密的“平安毛细血管”,社区民辅警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入户走访“快人一步”,与“楼道志愿队”的衔接更加紧密高效。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1+10+112”三级反诈预警体系,电诈发案连续48个月保持下降。同时优化“交警+治安警”“交所合一”警力布局,常态化加强重点部位和区域值守。推行“黄河警务·安澜金城”警务模式,建立“警务+水运+支援”水上救援机制,打造出“安澜铁骑”“金城卫士”等一批亮丽名片。严查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较大以上交通事故连续27个月零发生。
一张地图 支撑体系实战实效
98.7%的基层矛盾在调解室里消弭于无形,涉企纠纷平均18天就能画上圆满句号,群众法治满意度较去年提升4.2个百分点。
30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内,34个功能室如同全科医院般,覆盖调解、仲裁、司法确认等全流程服务,195名专兼职调解员以“坐诊”模式化解矛盾。2024年城关区综治中心组织调度入驻力量及街道综治中心调处纠纷超32万件,网格前端化解占比达67%。
2023年11月,姚某在甘肃某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手术后因持续腹痛,于2024年6月以医疗事故为由向城关区法院提起诉讼索赔。法院对接综治中心启动“专家意见书+诉前司法鉴定”机制,医疗纠纷调解室依法核算赔偿,促成医患双方15日内达成赔偿协议。
“此案折射出甘肃‘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法治化解纷路线图。”城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按照“一天分派、两天签收、三天调解、七天归档”标准,综治中心对诉前纠纷精准分流、全程管理、跟踪办理、全链化解,实现“调解+司法确认”“调解+速裁”高效对接。
城关区综治中心全面建立街道平安法治办与同级派出所警调对接工作机制,街道平安法治办按照“高风险一天介入调解、中风险三天完成调解、低风险七天内调解”的要求,对派出所推送的纠纷类警情及时介入化解、定期跟进回访。城关区综治中心警调对接专班从纠纷类警情推送、调处化解、办理时效、跟进回访各环节全程跟踪督导,2024年,各街道平安法治办接收公安派出所推送纠纷类警情8000余件,化解率99.1%。
不久前,记者来到兰州新区综治中心大厅发现,5100余路监控视频实时展现着城市脉动。通过整合“雪亮工程”“平安甘肃”等信息系统,这里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治理“云脑”。法院诉情、公安警情等“六线数据”的实时归集,让社会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这个案件触发黄色预警后,我们立即启动网格员介入程序。”工作人员沙鑫杰展示着智慧平台的预警界面。通过AI算法对各类风险要素的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生成处置建议。今年以来,平台已提前预警化解重大矛盾纠纷20余起。
自去年6月“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已上线全覆盖应用以来,各类场景46个,采集基础要素9千万条,办结网格事件165万件,推动实现了“一张地图知晓社情民情,一部手机实施基层治理”。注重资源整合,建强创安创稳的实战平台。实施“市级头雁领航、县级提档升级、乡级强基实战”行动,明确市级“指挥部”、县级“主阵地”、乡级“桥头堡”职能定位,整合资源力量,用好“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协同治理机制,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汇聚各类数据,打造精准感知社情民意、反映矛盾风险趋势的“平安地图”,夯实平安兰州建设根基和底板,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法保障。
服务大局 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以前执法车一来,我就得停下手里的活。现在按‘一张清单’检查,每月能多赶一批货。”7月22日,七里河区政务服务大厅内,某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王玉玢说起这份让她安心生产的“清单”,眼里满是喜悦。这份暖心“清单”,正是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23个部门156项检查事项“合并同类项”后,兰州市企业每月少花6.3小时应对检查,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总量同比提升12.7%。
今年以来,兰州市聚焦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15项重点任务,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和涉外法治各环节综合施策,最大限度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努力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领域立法,加快制定《兰州市兰州牛肉拉面产业促进条例》《兰州市兰州百合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兰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
严格落实“首违不罚”“不予处罚”清单,公布“两轻一免”清单事项2635项,全市适用“两轻一免”案件19.16万件,充分彰显执法“兰州温度”。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水平,畅通“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最后一米”,对上线运行重点事项累计压减办理时长868个工作日、减少跑动152次、减少材料306份、减少环节154个,累计为企业和群众受理办件171.2万件。发挥法治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作用,核查办理省级“一键举报”平台和市级平台线索31条,办结28条,办结率达90%,依法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干了半年电焊,工资拖了近两年,跑断腿都要不回来。”回忆起自己的追薪之路,李向东愤愤不平。2023年7月,老李从某建筑公司离职后,6000元工资如同石沉大海,直到今年3月他走进榆中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本想试试看,没想到检察官当天就介入了。”接到求助后榆中县综治中心与县检察院立即启动“检调对接”联动模式,护薪工作室负责人、检察官吴晓燕与中心调解员兵分两路:一路实地核查考勤记录、工资流水,一路向企业负责人释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短短72小时,企业负责人便带着现金来到调解室。拿到工资后,老李特意发了朋友圈:“综治中心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类似这样的“三日速解”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榆中县检察院受理的5起支持起诉案各具温度:刘海光等5人获10376元支持起诉款时正值春耕,牛文生57072元欠薪到账日恰逢孩子开学,苟小霞5710元调解款解了家人医药费之急——这些被标注在工作日志里的“特殊节点”,构成了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深入打击合同诈骗、商业贿赂、串通投标、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挽回经济损失1514万元。开展“昆仑”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领域刑事保护,立案侦办侵权假冒犯罪案件15起,涉案总值达1560万元。法院系统实现涉企诉讼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调解民事案件4812件。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破产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89.8天;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执行到位率为71.55%,涉企案件执行到位金额显著增长。深化检企互动,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开通民营企业控告申诉绿色通道,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推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为3433名农民工追发工资4604.46万元。发挥行政复议化解涉企业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418件,让行政复议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渠道更畅通、服务更快捷、监督更有力……平安兰州,就这样具象化了。
思想铸魂 淬炼金城政法铁军
6月中旬,兰州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共同举办全市政法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提升全市政法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履职本领和专业素养,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兰州、法治兰州建设,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加坚强的政法力量。
上半年,全市1260场法治宣讲如星火燎原,从机关会议室延伸到社区广场,从企业车间覆盖到校园课堂;各级党委(党组)研究法治议题的频次同比增加35%,“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涟漪不断向基层扩散。“法治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融进血脉的自觉。”这句在全市法治建设工作会上被反复提及的话,如今已成为兰州干部群众的共识。2900余名党政主要负责人走上“述法台”,交出的不只是工作报告,更是沉甸甸的为民答卷。城关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划清78项权责边界后,让曾因“多头执法”急得跳脚的小吃店主,如今能安心守着灶台;榆中县把企业“吐槽”的检查乱象改成规范流程后,产业园里的机器转得更欢。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遇事找法”已成为市民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专业训练长才干,实践锻炼壮筋骨。全市政法机关健全落实“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拼”“业绩大展示”等活动,不断锤炼政法干警素质本领,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中院“兰州法苑讲堂”第一讲正式开讲,该讲堂已成为实务能力的熔炉、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思践悟,思想淬炼的“政治讲堂”,以高质量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干警司法能力。全市检察机关数字赋能,新构建模型23个,大沙坪地区检察院研发的“减刑假释实质化审理法律监督模型”为高效开展巡回检察注入新动力。兰州新区人民检察院研发的“网约房专项监督模型”,对全市网约房商家存在无营业执照、无行业许可等违规经营情况进行有效整治。安宁区人民检察院研发的“电梯安全模型”,切实保障群众的出行安全。全市司法机关行政系统开展以“铸警魂、砺精兵、强作风、担使命”为主题的实战大练兵,全覆盖开展10余项科目训练,不断增强履职能力水平。2023年,全市深入开展为期两年的“铸忠诚警魂”活动,突出抓好理论武装、典型引领、祛腐健肌、锤炼素质“四件大事”,全面落实政治建警、实践砺警、素质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六项任务”,纵深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新时代政法铁军,交出了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法队伍建设优异答卷。
以一城之稳塑造全局之安。兰州市将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大局,立足工作实际,聚焦实战实效,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做实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整合各方资源,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走深走实,构建大平安格局,奋力推动平安兰州、法治兰州建设不断迈向更深层次、更高境界,为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