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旅游旺季,“扎胎”和“扎胎钉”多次成为新闻热词,一些旅游目的地苦心经营的口碑,屡屡被一个个小小的钉子“扎漏气”。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报道,揭开了这一乱象背后的商品流通链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扎胎钉”总是以“作案工具”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到目前为止,其既未进入违禁物品之列,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管制。只要想要,任何人都可以在电商平台轻易购入此物。就此而言,如何从源头入手,将流毒甚广的“扎胎钉”赶出公共空间,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近日,一名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青甘大环线的正规非铺装道路上遭遇三角钉扎胎,3辆车12条轮胎报废。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从近年来多地通报的案件来看,“扎胎钉”已逐渐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乱源”之一。不论是对特定驾车人实施恶意报复,还是在交通主干道设陷制造修车需求,又或者是打着“对付乱停车”“解决邻里矛盾”的旗号滥用“扎胎钉”,都反映出这种器具的危险性。一旦车辆在高速或复杂路段被扎,轻则行程中断,重则引发事故伤亡。将其称为“马路刺客”,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尽管“扎胎钉”如此危险,但在电商平台上,随手搜索“三角钉”或“扎胎神器”,就能看到诸多商品链接。不少商家为规避审查,将其伪装为“围院防盗用品”,但同时又在商品图示中毫不避讳地展示其“扎车能力”,还以“花小钱办大事”“保密发货”等隐晦措辞吸引买家。甚至有商家在面对“能否扎透越野轮胎”之类的询问时,直接给出肯定答复。这种营销方式,既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也在事实上助推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扎胎钉”之所以能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背后原因在于,其生产、流通、销售全流程均未得到针对性的监管。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这类器具既非危险物品,也不属特种设备,购买无需实名,用途无需登记,销售亦无资质门槛,导致有关部门想要管理也无从入手。一旦“扎胎钉”造成案件,进一步溯源、追责的难度也相对较高。
从治理角度出发,整治“扎胎钉”乱象,不仅要严肃处理特定个案,更要补上制度缺口。一方面,正如有专家在报道中所建议的,不妨设法将此类器具纳入重点监管目录,明确其生产销售的合法边界,落实实名购买、用途审查等必要程序。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作为商品流通的关键环节,也应承担起审查责任,对明示或暗示违法用途的商品和店铺及时下架处置。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也应形成治理合力,强化协同联动,提升发现问题、作出处置的能力。
除此之外,对社会开展普法宣传也很重要。当前,一些“扎胎钉”的使用者对自身行为的危险性与违法性都缺乏清晰认知。其中,甚至有人在某些社交媒体平台大肆分享“使用教程”,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对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大案例曝光力度,强化舆论引导,帮助公众明确法律底线与安全红线,从而推动社会整体认知的纠偏。
归根到底,任何安防产品若是脱离合法用途,沦为从事不法行为的工具,其本质便已发生改变。这个小小的钉子能否被管住,关系的不仅是受害者的车胎,更是整个公共空间的安危。治理“扎胎钉”,意义也不仅在于恢复旅游区的秩序与声誉,更在于消除缺乏监管、可能滋生违法乱象的灰色空间。这颗钉子,值得被“拔”得更彻底些。
(作者:杨鑫宇,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