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风采|陈俊:“星辰大海”守望者
创始人
2025-07-31 11:11:57
0

今年5月,浙江省舟山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俊上渔船了解“海上的士”航行安全情况。

日前,在浙江政法英模践行新时代使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舟山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俊作为浙江省检察机关的唯一英模代表,深情讲述了他和一片海的故事。

陈俊于2006年进入舟山市定海区检察院工作,2020年被遴选至舟山市检察院。在同事眼里,他风趣幽默,业务精湛。2013年进入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后,作为全国首批公益诉讼检察官,他和同事们登上120多座小岛,攀爬过近百处野山悬崖,拍摄过上万张公益受损证据图,督促清理海洋垃圾7400余吨,保护滩涂1万余亩,让400公里海岸线获得重生,上亿尾鱼苗游向深蓝。

因成绩斐然,陈俊先后获得浙江省“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能手、浙江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能手、舟山市“最美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这个钱我们愿意赔”

近日,陈俊再次来到嵊泗县一港区某码头。看着该码头已建成闭环式防尘、雨污回收系统,再无含铁矿石粉尘的污水直排入海,他颇感欣慰。

自2007年以来,某大型企业在嵊泗县一港区建设中转码头,但因矿砂料场防尘设施缺失、雨污混排等问题,长期将含铁矿石粉尘的污水直排入海,造成附近海域污染。对此,环保部门多次下发整改通知,但收效甚微,问题积存10余年。直到2021年4月,中央环保组将该案移交检察机关,最高检又将其交办至舟山市检察院,事情才有了转机。

“环保罚单我们认了,还要承担公益损害赔偿责任?你们管得可真宽!”当2021年6月陈俊带领办案团队首次上门走访时,企业主管十分抵触。

一边是关乎国计的铁矿巨头,一边是涉及生态的公共利益。评估污染成为首先要破解的难题。为打消企业疑虑,陈俊开始探索“检察机关提供名录+企业自主选择+双方共同委托”模式,并由此引入权威鉴定机构。“只有大家都认可,才能事半功倍。”陈俊说。

历时近一年,陈俊先后跟随专家12次出海取证,收集近20年海洋生态数据700多份,形成4万余字的勘查报告。“评估不是一蹴而就,要考虑风向、潮汐等诸多因素,很是不易。”陈俊至今都很感慨。

考虑到该企业是一家年吞吐量超5000万吨的铁矿枢纽,案件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产业链稳定,陈俊带领团队又创造性地提出“和解+规范化整改”方案,让该企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整改”。和解协议达成的那刻,企业主管握着陈俊的手说:“这个钱我们愿意赔!”

最终,检察机关不仅追回2200余万元生态损害赔偿金,专项用于舟山海域生态修复,更推动企业投入3亿元升级环保设施。如今,涉案码头已建成闭环式防尘、雨污回收系统,连续2年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形成了可复制的港口群绿色转型升级样板。

在陈俊看来,公益诉讼从来不是“你错我对”的对抗战,而是画好守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同心圆。

2019年至2020年期间,陈俊和同事在办理舟山沈家门渔港船舶废水直排海洋公益诉讼系列案件时,一度遭到7个部门的“集体婉拒”。这些部门都认为,该问题涉及面过广,并非检察院发一份检察建议就能解决。

陈俊没有气馁,而是带着无人机航拍的污染画面、第三方检测报告,一家家登门沟通。最终,多部门联合出台管理规章,577艘渔船装上油污分离器,浙江省首艘全自动油污收集船开始巡航。

望着逐渐恢复生机的海湾,陈俊坦言:“当我们把‘我管’变成‘都管’,把阻力化为合力,法治就有了力度,监督就有了力量。”

“守护好祖辈传下来的这片海”

作为土生土长的舟山人,陈俊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要守护好祖辈传下来的这片海。”为此,他总是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大胆先行、蹚出新路、破解难题赢得广泛赞誉。

2020年7月,舟山衢山岛海域附近一艘中小型出港油化船因触碰海底沉船,发生重大险情。岱山县检察院闻讯后迅速跟进,了解到这片水下竟然还潜伏着另外5艘载有近50吨燃油的沉船。这些防不胜防的“暗礁”如同海底“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发生泄漏,污染海洋环境。

由于案情重大,舟山市检察院得知情况后,派陈俊到岱山县检察院指导开展工作。“上有国际航道上万吨货轮穿梭,下有重要的输油管道,对沉船的处理绝不能出一丝差错。”面对无先例、无主体、无资金的“三无”困局,陈俊决定先从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他带领团队逐字研读10余部法律法规,找出对应制度依据,为后续办理案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陈俊组织召开20余次专家论证会,反复打磨打捞沉船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还创新探索“残值抵消”机制,将打捞上来的船体残骸转为1万吨再生钢材,抵消打捞费用。

在检察机关与海事部门的共同推进下,耗时半年,6艘沉船被全部打捞上岸。更令人折服的是,没漏一滴油,没出一件事故,没额外投入一分钱。陈俊和他的团队,成了全国检察机关处理此类海洋安全问题“第一人”。这场“深海战役”不仅守护了国际航道的安全,更让中国法治方案赢得认可。

近年来,东海海域频繁出现中华鲟被误捕事件。今年,陈俊带领团队办理了浙江首例涉海洋领域的中华鲟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同时他也意识到,东海海域可能是中华鲟的重要海洋栖息地。就此,舟山市检察院于今年2月委托浙江海洋大学评估鉴定,确认了陈俊的判断。

随后,舟山市检察院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专家学者、行政机关代表、听证员等参加,共商中华鲟保护方案。如今,一个涵盖中华鲟救护、监测、养殖、宣传、资金、机制等的全方位保护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截至目前,陈俊带领团队直接办理和指导办理涉海洋公益诉讼案件226件,追缴生态损害补偿金4686万元,指导办理的整治违法买卖野生海马制品行政公益诉讼案、远洋渔业船员权益保障行政公益诉讼案、整治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等27件(次)被评为全国、浙江省典型、精品案例。

帮助解决“讨海人”生计之忧

“谢谢检察官,帮我们解决了生计之忧。”当黝黑的渔家汉子刘某边说边红着眼眶接过海钓证时,陈俊更加坚信,公益诉讼检察的终极目标是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1年6月至9月,刘某和袁某在未取得贝藻类捕捞许可证的情况下,多次驾船前往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用勾刀挖海胆、拳螺等潮间带生物。

“案值虽小,但该保护区被誉为‘东海鱼仓的育苗池’,此类‘刮地皮’式捕捞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生长,更破坏礁石等天然栖息地。因此,小案不能小办。”陈俊认为,必须通过该案的办理震慑频发的非法捕捞行为。

2022年10月,舟山市检察院向宁波海事法院提起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两被告在市级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连带赔偿海洋生态环境损失、修复费用4.7万元并承担惩罚性赔偿7000元。法院判决支持全部诉求,该案也成为浙江省首例在涉海洋民事公益诉讼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

“除了打鱼我啥也不会,以后靠啥生活?”庭审中,两名被告的话让陈俊陷入沉思。“我们既要锁住破坏生态的‘黑手’,也要在法条间为民生留出口。”为此,他带领团队连夜查阅渔业政策,咨询渔业部门,最终为两人申领到合法海钓证,解决了他们的生计之忧。

在舟山,还有很多以捕鱼为生的“讨海人”,这促使陈俊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间找到平衡。近年来,他积极推动检察机关联合海事法院、社会公益组织等探索适用“劳务代偿”修复机制,让确有经济困难的渔民通过海上清淤、增殖放流、岸线巡查等劳务,抵扣生态损害赔偿金。截至目前,已有10余人在船头、海岸边、礁石上留下了“救赎”的足迹。

“守护公共利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远征,而是一群人的星辰大海。”陈俊表示,他的故事只是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中的一块拼图。“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继续乘风破浪,把点点星火汇聚成守护美丽中国的璀璨星河。”

(本报记者史隽 通讯员陈洪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延伸服务触角 提升服务质效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李冰歌 本报记者 杜怀宇 绥芬河市以深化干部能...
史上最全关于夹层基金的结构、L... (来源:F金融)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使得企业融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由此市场融资渠道...
惠山区堰桥街道纪工委:精准监督... (来源:新华日报) 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纪工委切实履行监督保障执行作用,聚焦国有资产监管重点...
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建圈强链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7月31日,由省经济合作局、省国防科工办联合主办的四川省商业航天...
公益电影点亮夏夜时光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观影现场。本报记者 杜怀宇摄 本报讯(常鸿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