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晚报)
⦾王婉若
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晨雾里,藏着半夏《在集市》的全部秘密。当大多数作家在书房里编织文字时,她带着笔记本和放大镜,把一年光阴种进菜市场的泥土里,让300余种云南食材在纸页上生根发芽。这部横跨二十四节气的博物笔记,既是食材的百科全书,更是生活现场的全息投影,在菌子的褶皱里、辣椒的纹路中,藏着比烟火更滚烫的人间真相。
全书像一枚被时光浸泡的菌子,上下篇是菌盖与菌柄,纹理却相互勾连。上篇的节气笔记是流动的生活剧场:寒露的露珠还挂在豌豆尖上,摊主已用云南方言吆喝出早市的第一声;冬至的雾气里,裹着草绳的山药堆成小山,断面的黏液在晨光里拉出银丝。这些文字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像刚从地里拔起的萝卜,带着泥土的湿润与须根的杂乱——《生活的毛边》这个标题再贴切不过,那些家长里短的闲谈、讨价还价的争执、偶遇熟人的惊喜,都是生活最真实的毛刺,扎得人心里发痒。
下篇的食材图鉴则显露出植物学出身的严谨。松茸的菌褶密度、鸡枞的生长海拔、干巴菌的产地分布,都带着科学标本般的精确;但笔锋一转,又会讲起某户人家用青头菌炒腊肉的独家秘方,或是野山椒泡制时要加几颗话梅的民间智慧。手绘插图更是神来之笔:竹荪的网状裙裾在纸上舒展,仿佛能抖落昨夜的露水;皱皮椒的褶皱里藏着阳光的温度,连表皮的绒毛都清晰可辨。这种科学与诗意的共生,让每种食材都既是自然的造物,又是文化的载体。
最动人的是时间的刻度。半夏从寒露写到秋分,让二十四节气成为观察生活的棱镜。同一摊位的茄子,寒露时还带着霜打的紫晕,到夏至已晒得发亮;菌子的上市时间像钟表般精准,鸡枞冒头时,雨季的雷声刚过第三响。这种对时序的敏感,藏着古人顺四时而适寒暑的生存哲学。当城市人在空调房里模糊了四季,篆新市场的摊主们却用食材的更迭,提醒着自然的节律——这不是怀旧的矫情,而是对生命本源的敬畏。
集市在书中早已超越了交易场所的意义。它是云南风物的博览会:迪庆的牦牛肉带着雪山的清冽,西双版纳的菠萝蜜裹着雨林的湿热,昭通的酱菜腌着乌蒙山的阳光。它是人情往来的社交场:张婶多给的一把小葱,李叔算错的两毛钱,都是比微信红包更温暖的联结。更重要的是,它是生活态度的展览馆——云南人对食材的宽容,恰是对生命的宽容:青苔能入菜,竹虫能下酒,连腐乳的霉斑都被视作时间的馈赠。这种“万物皆可入味”的智慧,让生存变成了艺术。
半夏的文字有治愈的魔力。她写食材时,总带着对待老友的温柔:“嫩豌豆米在锅里蹦跳,像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老南瓜的纹路里,藏着整个夏天的阳光密码”。这种拟人化的观察,不是修辞技巧,而是世界观的流露——当她蹲在摊位前看一颗土豆的芽眼,其实是在与大地对话。正如她所说,“相信一棵树,思及某只虫虫,都像想念一个人一样”,这种万物有灵的信念,让集市变成了充满温情的生命共同体。
合上书页时,仿佛还能听见篆新市场的喧嚣:塑料袋摩擦的窸窣,电子秤报数的清脆,剁肉刀撞击砧板的笃实。这些声音交织成生活的交响乐,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令人安心。《在集市》最珍贵的,不是记下了多少种食材,而是留住了那种“认真生活”的精神——在扫码支付普及的时代,有人还在为几毛钱的差价笑着争执;在预制菜充斥餐桌的当下,有人仍在等待当季第一颗杨梅的成熟。
这大概就是半夏的用意:当我们对食物的来源越来越陌生,她用这本书重建了人与大地的联结。在篆新市场的烟火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挑拣蔬菜的主妇,还是记录万物的作家,最终都是自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