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尤传化,灵璧县政协常委、灵璧县游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副主任、关工委副主任,灵璧县游集镇文化站负责人。十余年来,他凭借着对乡村文化的满腔热爱与执着坚守,深深扎根于灵璧农村的广袤大地,探索出一条文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崭新路径,为各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样本。他精心创办的“传化讲堂”“纳凉书场”“流动书箱”“文化夜宵”等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先后荣获全省政协系统先进个人、“安徽好人”“宿州好人”等称号。
五大志愿服务品牌
构建文化治理生态系统
作为灵璧县游集镇文化站负责人,尤传化巧妙地将民俗文化与法规政策紧密结合,用村民耳熟能详的“民俗话”解读新时代的道理,把政策语言巧妙融入朗朗上口的“琴鼓腔调”。他精心创办的“传化讲堂”“纳凉书场”“流动书箱”“文化夜宵”“爱心学堂”五大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传化讲堂”通过“固定+流动”的灵活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乡村每个角落,实现理论传播的全覆盖,确保村民们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和先进思想。
“流动书箱”穿梭于乡间小道,有效填补了乡村知识服务的空白区域,宛如一个个移动的知识传播站,将丰富的知识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纳凉书场”以非遗传承为重要纽带,成功激活乡村社区网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治理中重焕生机与活力,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平台。
“文化夜宵”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强大力量,创造出日均万人互动的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文化参与渠道,使村民能够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参与文化交流与互动。
“爱心学堂”搭建起代际反哺的温暖桥梁,致力于培育乡村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文化的火种得以代代相传。
通过这一系列品牌协同运作,尤传化推动文明实践从最初的“单点突破”成功迈向“系统赋能”的新阶段,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治理乘数效应,全方位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整合乡土人才资源
发挥基层治理文化魅力
尤传化擅长将抽象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使政策更加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他把党的政策巧妙编成通俗易懂的琴书段子,让村民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深刻理解国家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尤传化还有很多“招数”。他借助“红白理事会”等形式,重新构建乡村礼仪规范,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委员工作室”,尤传化将社情民意精准转化为政策建议,畅通基层诉求的制度化表达渠道,让村民的声音能够被听见,需求能够得到回应。
此外,他首创的“六单模式”——群众点单、站点派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组织验单、政府买单,构建起高效的需求响应闭环,实现文化服务从传统的“政府端菜”向如今的“群众点单”转变,大幅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确保文化服务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尤传化更是实现了从传统文化活动组织者到现代乡村文化治理者的角色蜕变。在处理一起长达27年的宅基地纠纷时,他创新性地采用“文艺调解”方式,借助非遗展演营造轻松氛围,成功化解矛盾,充分彰显了“以文化人”的治理智慧。
同时,尤传化非常注重“新乡贤”的培育,他致力于重塑乡村社会的文化主体性,村民们从文化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为文化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游集镇文化志愿者年均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40%,这充分证明了文化共同体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强大效能,有力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实现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
尤传化将传统大鼓书从单纯的娱乐形式,创新性地转化为政策传播的有效载体,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发挥出新的价值。他把红白事礼仪从传统民俗惯例,规范提升为文明新风尚,使乡村礼仪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农家书屋从静态的藏书场所,转变为动态的文化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
尤为突出的是,尤传化构建的“非遗+治理”模式,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非遗项目在文明实践中得到充分活化利用。这不仅让非遗传承人有了收入,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
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基建”。尤传化打造的模式为灵璧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文化摆渡人”涌现,让文化的星星之火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燃成燎原之势,照亮乡村振兴的光明之路。黄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