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中国医药报
□ 潘越
今年以来,美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系列政策调整引发全球关注。从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到大规模削减对外援助,从联邦卫生机构预算压缩到国际合作项目停滞,这一系列“退与减”的举措不仅影响着国际公共卫生治理格局,更给全球医药市场带来连锁冲击,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变量。
医药企业面临战略调整
一直以来,许多国际公共卫生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以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为代表的美国机构的资助与支持。在今年这场国际公共卫生风波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组织就是WHO。过去10年,美国每年向WHO缴纳1亿~1.22亿美元的会费。此次退出,导致WHO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影响其协调全球疫苗研发、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政策方面各种项目的推进。其他国际公共卫生组织也同样受到影响,不仅许多项目被暂停,还面临被迫裁员等问题。
WHO数据显示,全球约70%的国家和地区因官方发展援助(ODA)的突然暂停和削减面临健康服务中断,尤其是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公共卫生监测和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以印尼为例,自2020年以来,USAID向印尼投入了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等领域,目前印尼与USAID的健康合作项目暂时搁置。
在疾病防治方面,美国援助削减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USAID此前的援助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全球抗击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为多国提供疫苗和医疗资源。其资金撤出对全球疾病防治产生巨大影响,约三分之一的WHO办事处报告关键疾病的药物和卫生产品短缺。此外,USAID计划终止对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财政支持,未来5年将有7500万儿童无法接种常规疫苗,大大增加了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白喉等可预防疾病暴发的风险。
对医药行业而言,国际公共采购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每年联合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采购额约为300亿美元,是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蓝海。许多企业历时数年,才通过严格监管机构(SRA)、世卫组织预认证(WHO PQ)的标准检验,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项目事务署、无国界医生、全球基金等机构的供应商,其间付出的经济、时间、人力成本巨大。国际公共市场的采购订单利润不高,但订单稳定、金融模式可靠,且具有品牌宣传效果,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路径。受此次国际卫生资金削减影响,这些医药企业正面临多重挑战:已签约的长期订单存在履约风险,未来能否获得订单更是无法预测;部分专为受援国设计的定制化产品面临转销难题。
国际公共卫生治理探索新机制
面对变局,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正在酝酿新的应对机制。
首先,国际公共卫生组织融资需求将持续增大,亟需加速拓展融资渠道。过去,国际公共卫生组织融资长期依赖援助国自愿捐款的模式,美国削减资金后,这种融资模式弊端凸显。WHO表示,其在2026—2027年将面临5.6亿~6.5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许多国际组织在项目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举办、机构运营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寻找更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如与受援国探讨新合作形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公益项目众筹等,以减少对单一捐助方的依赖,增强资金的稳定性。
其次,受援国亟须寻求其他路径的支持。受援国的援助项目存在暂停风险,需要与其他援助国、产品供应商等开展更多合作模式,以完善本地供应链。
另外,其他援助国承压增大,援助政策将结合本国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部分国家出于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视,或在全球卫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增加对全球卫生援助的投入,以提升自身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影响力,并维护受援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保障自身在该地区的利益。但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部分国家面临经济困境,或将削减援助资金,优先保障自身的卫生和发展需求。
积极应对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新格局
美国公共卫生政策的“退与减”,本质上是全球卫生治理体系转型的催化剂。对医药行业而言,这既是国际市场格局重塑的阵痛期,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机遇期。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方向,既需要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更需要行业层面的协同应对。
精准对接国际组织及受援国需求。从产品角度,美国削减资金后,国际公共市场采购短期内或将聚焦于填补基础医疗物资、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空缺。例如,GAVI可能因资金缺口调整疫苗采购优先级,优先保障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常规免疫需求。受影响较大的受援地区,如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会更依赖性价比高的医疗产品。
探索多元化采购形式。过去,国际公共市场采购长期以货物贸易为主,随着国际卫生援助进程逐渐发展,近年来服务贸易的份额逐年增长。美国削减资金可能导致部分原有供应商退出国际公共市场,单一的产品供给不再是最佳解决路径,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将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以深入受援国本地合作为核心。未来,国际公共市场采购将重点围绕受援地区本土供应链建设展开。在战略布局方面,我国可通过国际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受援国沟通,探讨如何将先进理论与经验落地受援国,提出更多吸引投资、减少贸易壁垒的促进政策,吸引更多医药企业进入受援国市场,帮助提高受援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在业务实操方面,医药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生产、本土化供应链布局增强竞争力,参与技术转让与本地化生产项目,既满足当地采购需求,又符合国际组织“增强受援国自主能力”的政策导向。
整合国内外资源,响应国际公共卫生治理融资模式变化。从国际角度看,部分国际组织可能通过债券、公益基金等创新融资模式筹集资金,企业可探索与多边开发机构合作,参与其支持的公共卫生项目。从国内角度看,企业应关注政府有关动态,积极申请参与政府专项扶持政策项目,如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设的促进外贸平台、国际合作及科技专项,获取研发补贴或税收优惠;并与行业商业协会、金融机构等保持联系,获取国际公共市场最新资讯。
美国削减国际卫生援助资金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国际公共市场采购带来挑战,但也为我国医药企业创造了填补市场空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机遇。想要抓住机遇,完成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布局”的战略升级,企业需以受援国本地供应链建设为核心,推动产品及采购方式多元化,整合国内外资源,精准对接国际组织需求,从单纯的供应商角色升级为全球公共卫生解决方案提供者,在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中建立可持续的竞争力。同时,需密切关注国际组织的资金动向和采购政策调整,及时优化市场策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中稳步前行。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