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后,打个喷嚏都要夹紧双腿,尬死了。”“笑一下就漏尿,更别提跑步了……”这些悄悄话,是许多产后妈妈藏在心底的秘密。产后盆底肌损伤带来的尴尬——漏尿、下坠感、性生活质量下降,给妈妈们本该幸福的育儿时光蒙上一层阴影。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产后盆底肌松弛是“自然现象”,无需修复。实际上,盆底肌修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医学问题,修复的黄金期只有产后半年,错过了可能需手术矫正。
“吊网”弹性变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资料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女性生育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尿失禁是最常见的症状。调查表明,50%的产后女性存在盆底肌功能障碍,30%的产妇在产后6周有漏尿问题,80%的子宫脱垂与盆底肌松弛有关。
盆底肌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这一肌肉群犹如一张“吊网”,尿道、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网”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一旦这张“网”弹性变差,“吊力”不足,“网”内的器官就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因此,顺产和剖宫产产妇均可能出现盆底肌损伤,需重视修复。
盆底肌“弹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年龄并非导致盆底肌肉松弛的主要原因。感染、炎症或外伤,才是盆底肌肉组织发生变化且越来越“松”的关键。对生育后的女性来说,影响盆底肌组织变“松”的因素主要有顺产(尤其是产钳助产、急产)、胎儿过大(>4kg)、多次分娩等。此外,长期便秘或慢性咳嗽、肥胖者、经常提重物或是站姿不好的人、接受了前列腺癌手术的男性等,也会因过度牵扯盆底肌肉,使其变得松弛。
盆底肌肉事关性功能、排尿功能。要想了解自己的盆底肌是否有“弹力”,可做这个小实验自测:小便时尝试中途憋尿,如果能轻松停止,说明盆底肌力量尚可;如做不到,意味着肌力不足。
“三大法宝”帮助盆底肌修复
适当的盆底肌锻炼可保持其健康和弹性。盆底肌修复则是通过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使产后松弛的盆底肌恢复到分娩前的状态,从而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80%的患者轻度尿失禁可通过科学锻炼完全恢复。
盆底肌修复的三大法宝:
1.自主锻炼
凯格尔运动是核心方法,通过收缩肛门和阴道肌肉(类似憋尿动作)持续3~5秒后放松,每天3组、每组10~15次。腹式呼吸训练可配合凯格尔运动,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缓解腹部压力对盆底的压迫。
2.医疗干预
若盆底肌损伤严重(如Ⅲ度撕裂),需在医生建议下进行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训练或手术治疗。医院或正规机构的仪器治疗(如射频、磁疗)可辅助激活肌肉神经。
3.生活调整
避免提重物、久站、久蹲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规律排便,防止便秘;控制体重,减少对盆底的持续压力。
盆底肌修复的5大误区你别犯
由于认识不足,人们对产后盆底肌修复常存在这些误区:
误区1:只有顺产才伤盆底肌。真相:怀孕本身因激素和胎儿重量就会损伤,剖腹产妈妈同样需要修复。
误区2:漏尿是自然衰老表现,忍忍就行。真相:拖延治疗可能加重尿失禁、子宫脱垂,甚至需手术。
误区3:修复就是“缩阴”。真相:盆底肌修复≠阴道紧缩,重点是功能恢复。
误区4:产后一年不做修复就没办法补救。真相: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可改善,越早效果越好。
误区5:练瑜伽能替代凯格尔。真相:普通瑜伽不针对盆底肌,需专门练“产后瑜伽”。
产后妈妈问得最多的8个问题
关于产后盆底肌修复,妈妈们问得最多的是以下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练凯格尔?
顺产2周后(无撕裂)/剖宫产4周后,经医生评估即可开始。
2.做凯格尔时肚子酸正常吗?
不正常!说明用错力,重新找“憋尿感”。
3.阴道松弛能恢复吗?
大部分产后6个月内改善,严重者可结合激光治疗。
4.跳绳、跑步会加重脱垂吗?
需先评估肌力,建议佩戴“子宫托”运动。
5.产后多久能同房?
建议6周后,并使用润滑剂减少不适。
6.二胎损伤更大吗?
是!每多一次分娩,盆底肌损伤风险增加1.5倍。
7.吃什么对盆底肌好?
补充蛋白质(鸡蛋、鱼肉)+维生素E(坚果)。
8.什么时候必须看医生?
出现脏器脱出感、持续性疼痛或尿血时立即就医!
上一篇:一封来自省委、省政府的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