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妇联积极申请注册“武小妹”工作品牌,在凉州区惠民社区、滨河社区及民勤县北街社区、古浪县昌灵社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社区设立巾帼家政服务驿站,通过直播带岗、技能培训、专场招聘等“一站式”服务,让更多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 董丽俊
“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三千块钱,这日子心里踏实。”清晨的甘肃省武威市,阳光穿过树梢洒在街道上,凉州区泽秀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服装车间里已有了忙碌的身影。工人张丽萍踩着缝纫机踏板,布料在她手中流转成整齐的衣缝。与此同时,月嫂翟玉花正轻拍怀中的婴儿,哼唱着童谣。三年前待业在家的她,如今已是客户争相预约的专业母婴护理师。
近年来,武威市妇联积极申请注册“武小妹”工作品牌,争取省妇联项目资金70万元,在凉州区惠民社区、滨河社区及民勤县北街社区、古浪县昌灵社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社区设立巾帼家政服务驿站,通过直播带岗、技能培训、专场招聘等“一站式”服务,让更多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社区居民需求和家政服务面对面。
靶向培训,让技能成为“敲门砖”
“手腕要稳,托住宝宝的头和腰,洗澡水温度得控制在38℃到40℃……”在武威金欣职业培训学校的实操教室里,讲师姚金丽正手把手指导学员练习婴儿护理。作为母婴服务人才的孵化基地,该校联合母婴服务公司,创新推出“服务+培训”一体化模式,聚焦月嫂、育婴师、催乳师等市场紧缺岗位,为25至50岁的待业女性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模拟婴儿床前,学员们反复练习抱娃姿势;白板上,产后修复的穴位图被标注得密密麻麻……
“市场缺的是能上手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得让学员带着真本事毕业。”姚金丽的话语朴素却有力。
为了让学员“学得会、用得上、留得住”,学校与200余户家庭、30多个社区服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公司外派、家庭雇佣等渠道,让技能真正转化为就业竞争力。自2020年以来,学校已举办130期培训班,覆盖学员1万人次,培育出6000余名专业人才,不少人如今已成为母婴服务行业的“香饽饽”。
“没培训前,我连给孩子冲奶粉都犯怵,现在给宝宝做排气操、测黄疸值,样样拿得下。”翟玉花从事月嫂工作已有三年多,如今月收入稳定在8000元以上。
岗位下沉,把工厂开在“家门口”
2023年7月,在宣武街和辖区共建单位的合力推动下,泽秀社区的服装车间应运而生,成为周边妇女“顾家挣钱两不误”的优选之地。
“年轻时学的手艺荒了十几年,街道办的培训班帮我捡了起来,现在每天骑车十分钟就能到岗。”对于有缝纫基础的张丽萍来说,这份工作更是“如鱼得水”。
张丽萍的话也道出了许多社区妇女的心声:不用背井离乡,不必担心“孩子没人管、老人没人问”,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这种“社区搭台、企业唱戏、妇女受益”的模式,正成为武威破解就业困难家庭增收难题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武威市妇联依托巾帼家政服务驿站,为妇女姐妹提供直播带岗、技能培训等多种就业服务。市妇联还举办了武威市第二届“武小妹”创业新秀评选暨妇女手工制作、家政服务职业风采大赛,为各行各业女性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从职业院校的技能课堂到社区工厂的生产车间,从政府的政策清单到企业的岗位清单,武威市正织就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就业支持网络。
武威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妇女能就业、稳就业、乐就业,不仅是给家庭添份收入,更是给社会增添活力,这些闪闪发光的‘她力量’,是城市发展中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