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7月30日,北京密云的天终于放晴,从石马峪大坝放眼望去,密云水库的水面安静得仿佛从未被那惊魂时刻惊扰,只有那道临近坝体的水位线痕迹表明:危险曾漫过这里。
据悉,从7月23日8时至29日11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而这个被誉为“燕山明珠”的地界儿,平均降水量则为366.6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566毫米——几乎是以往北京全市汛期的降雨量。
这一轮降雨,让密云水库迎来了建库以来历史最大值的洪峰,而密云水库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也展现了“大国重器”的担当,这不仅是工程设计的胜利,更体现了城市对生态安全的战略布局。
暴雨洪水后的应急处理,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更是丈量文明高度的标尺。记者了解到,密云从消防、公安、武警的“水陆空”立体救援,到电力、通信、医疗的“生命线”抢修,在多部门联动的情况下,同时发挥了社会协同以及公众参与的作用。
7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一场猛烈的强降雨突袭北京密云西北部山区。洪水如脱缰野马,瞬间涌向村落,道路中断、断电断讯,部分村庄沦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灾难中最动人的风景,是对生命的极致尊重。在密云区冯家峪镇,消防队员用多功能担架转运老人;在四合堂村,救援人员协助受困游客撤离;在太师屯镇,村民自发组成清淤队伍……一幕幕“守望相助”的场景,将灾难化为淬炼城市精神的熔炉。正如不老屯镇村民在安置点所说:“房子没了可以再盖,但人心聚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这种精神力量,比钢筋水泥更能抵御岁月的侵蚀。
如今,暴雨退去,经历了洪灾后的密云,正随着千万双手的托举,梳理着那些曾被暴雨打乱的节奏。
被洪水淹没过的地界儿留有清晰的痕迹,密云石城镇的街道上车辆稀少,到处都是抢修山体、清除淤泥的队员和村民。
“我们村当时的水主要是从云蒙山上冲下来的,门前的水渠一下子就涌出来啦,把里面的水草啥的都冲到了街道上,好在来得快退得也快,水漫到屋里不久就退了。”北石城桥村的王大爷一边接受《华夏时报》记者的采访一边清理着脚边的淤泥。
经过两天的清理,北石城桥村的街道已看不出太多洪水的痕迹,但是,随处可见的封路信息,无不彰显着这里曾经经历了什么。
“受降雨影响,多处路段双向封闭,请注意绕行!”从密云水库西侧进入密云太师屯地区的路段,红色的显示牌格外醒目,载有被洪水浸泡过的车辆不时从这里开过。
大水无情,人间有爱!
记者行至一条街道时,望见长龙般的货车正静静等候,首尾相衔地向不远处的院落延伸,车牌除了京牌,还有大量外地车辆。经了解,那院落正是石城镇人民政府的大门,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车辆,满载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
院内,几十个人马不停歇地进行着接力,他们卸下车上的暖意,再让这份支援顺着街道、沿着山路,流向密云每一处需要慰藉的角落。
姜海洋,穿着一件红色的马甲穿梭在物资之间,他是山东济南亿喜家装饰的工作人员,“我和我的三名同事一起,从昨天晚上11点开车至此,现在是下午三点钟,虽然很累,但是,非常值得!”姜海洋的眼睛布满血丝,却笑容满面。
据记者了解,姜海洋为密云的灾区人民带来了大量泡面、水和面包等物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个刚刚被暴雨洗礼过的城市,被具象化了!
暴雨终将停歇,但一座城市的成长永不止步。
这场暴雨同样给我们启示:真正的城市韧性,在于基础设施的硬核支撑,在于治理体系的精密运转,在于人文精神的温暖浸润,更在于全体人民的同心同行。那些在洪水中闪耀的人性光辉,终将化作照亮未来的星辰,指引我们在建设安全、宜居、智慧之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