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氨基观察)
转自:氨基观察
氨基观察-CXO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郑晓
全球CXO需求露出复苏苗头,资本市场又开始躁动起来。
7月22日,Medpace上演暴力美学,单日股价涨幅54.67%,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不只是Medpace,海外整个医疗产业上游-生命科学服务赛道都在狂欢。
国内CXO产业链成员也没有落后太多。从年涨幅来看,包括药明康德等龙头涨幅也并不低,整个赛道一扫过去的阴霾。
涨跌同源。过去几年,在创新药行业进入寒冬良久之后,由于需求压制,CXO板块也出现了集体降速,导致资本市场预期走低;而眼下,资本市场的这轮新狂欢,则是看到了需求回暖的信号。
例如,Medpace的上涨就由业绩驱动,其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成绩单,不仅单季度收入、订单表现大超预期,甚至将全年的业绩指引上调了12.8%。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CXO产业的大反转来了呢?
/ 01 /
一个积极的信号
某种程度上,Medpace的业绩表现反应了生物科技产业的繁荣度。核心原因在于,其是一家主要服务中小biotech的CRO。在第二季度,其收入的分布为:
小型制药公司—占收入的81%。
中型制药公司—占收入的14%。
大型制药公司—占收入的5%。
可以说,biotech日子滋润,Medpace的业绩才会出色。而这也恰恰是公司最新财报透露的积极信息。二季度,Medpace业绩层面,存在两个超预期:
第一,当期收入、利润超预期。二季度公司营收为6.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分析师此前的预期为5.42亿美元。也就是说,Medpace实际表现超出预期11.3%。收入增长也转化为了利润,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305亿美元,而分析师预期为1.17亿美元,超出预期11.5%。
第二,全年业绩有望超预期。基于目前积极的表现,Medpace上调了全年收入中值,从原来的21.9亿美元,上调至24.7亿美元,上调幅度为12.8%。
如果说,业绩的增长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但是,CRO合同金额的变化,也确实反应了需求的旺盛。
二季度,Medpace净新增合同金额为6.21亿美元,环比增长超20%,这是其连续下跌4个季度后,首次止跌回升。订单出货比方面,也是重新回到了“1”上方,为1.03。
对于二季度的超预期,管理层归功于项目取消的大幅下降、主要客户的资金改善以及执行速度更快的临床研究项目组合的增加,特别是在代谢治疗领域。
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中小biotech的需求确实可能在回暖。也正因此,不仅Medpace股价暴涨,也顺便带动了整个生命科学赛道的狂欢。
/ 02 /
乐观之中的谨慎
当然,在乐观中,谨慎的声音仍然存在。
例如,在发布亮眼的财报后,瑞银仍然义无反顾下调了Medpace的评级,该投行分析师Dan Leonard称,在行业环境疲软的情况下,Medpace的近期和中期目标“过于雄心勃勃”。
不只是瑞银,一批分析师都认为,仍需要谨慎对待该行业。因为Medpace等少数小规模CRO的强劲表现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业的孤例,在资金减少和决策周期进一步延长的情况下,这些公司的优异业绩“不可持续”。
事实上,即便是业绩超预期的Medpace,本身也存在争议,具体在两个维度。
第一,速度更快的临床研究项目组合对收入的影响。虽然二季度公司订单、收入规模增长,但在手订单同比继续略降1.8%,其超过12个月的积压订单,仍环比下降至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第二,项目取消减少的趋势是否持续。对于这一问题,Medpace的首席执行官August Troendle表示,虽然目前的趋势令人鼓舞,但明年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也正因此,整个biotech的活力是否真得恢复如初,显然是需要继续观察的。
与此同时,不只是投行,CXO产业链部分成员也持有谨慎态度。例如,CDMO龙头Lonza指出,早期项目储备仍然不足,可能影响后续营收节奏。
换句话说,这场大复苏究竟是否存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 03 /
阿尔法更关键
不管行业贝塔是否存在,都在提醒CXO企业,要更注重自身的阿尔法。
在这场生物医药寒冬中,Medpace业绩受到的影响其实相对有限。尽管无法保持前几年接近30%的营收增速,但也始终保持着正向增长。
这背后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经历周期起伏后,公司在战略上的进取,让其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怪圈。
作为一家CRO,Medpace并没有为了规模,一味去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而是做了诸多有关“取舍”的选择题。
在业务模式方面,Medpace坚持“一条龙”打包的服务模式。即,Medpace始终接管活性成分从第一阶段到上市的整个过程,不管理单个项目的研究。这有别于其它CRO,包括IQVIA、Lab Corp和Icon plc均提供广泛的服务。
这种对整体解决方案的承诺,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潜在市场需求,但同时也让其收获更多。
因为,Medpace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不混合不同概念的情况下,以最高效率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为客户节省成本并加快研究执行速度。
这也使得,Medpace积累起不错的口碑,不需要依靠价格战去争取客户。例如,在报价层面,其虽然比IQVIA更高,但依然不会受到客户的排斥。从Medpace在电话会议上的表述来看,其认为客户选择它的原因从来不是价格,而是质量。
尽管Medpace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CXO行业,但它所提供的战略视角与运营智慧,无疑为国内CXO企业提供了学习样本。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在经过一轮周期的洗礼后,国内CXO企业们也在逐步告别一味的追求广度,更希望追求深度,通过交付能力、技术壁垒与客户黏性的提升,建立新的增长护城河。
这也意味着,即便产业需求可能不如过去那样繁荣,但基于自身能力打造持续增长动能的CXO仍会出现。
而这,也才是重估CXO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