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赵晓月 北京报道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四周年迎来新变化,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首批CCER正式签发,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进展。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作为承担着全国碳配额“总账本”职能的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如何继续支撑全国碳市场高效运行?
近日,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一年,是全国碳市场深化机制改革、加速扩围的关键阶段,整体建设运行平稳有序,进展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6.69亿吨,2025年上半年市场累计成交3862.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75.49%。市场扩围带来超过50%的用户数量增幅,交易量等显著提升,顺利经受住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的“大考”。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俊(图源:采访对象供图)首次扩围“大考”
《21世纪》: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怎样评价过去一年市场的整体建设情况?
尹俊:过去一年,是全国碳市场深化机制改革、加速扩围的关键阶段,整体建设运行平稳有序,进展成效显著。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工作进入操作实施阶段。全国碳市场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初步构建起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技术规范”的多层次制度体系,碳市场制度框架全面完善,大大筑牢了法治根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也基本建成,全国碳市场已建成“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实现了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有力保障了碳市场平稳运行。
其中,由湖北负责建设并承担运行维护职责的注册登记结算系统,顺利经受住首次市场扩围的“大考”。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6.69亿吨,2025年上半年市场累计成交3862.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75.49%;2025年上半年参与交易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77.89%。无论是从交易量还是参与交易的主体数量来看,市场活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由此可见碳市场经过近4年的运行,帮助企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在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
《21世纪》:今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扩围,中碳登面临哪些技术或管理挑战?如何保障系统稳定性?
尹俊:根据《方案》要求,新增纳入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从确定管控范围到首次完成配额清缴共8项工作,其中名录报送、系统开户、配额分配及清缴等4项工作由中碳登主要负责,这在各方面均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名录管理方面,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生产工艺较发电行业更为复杂,尤其是钢铁行业涉及联合生产且碳排放环节多元(如焦化、炼铁、轧钢等),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在制定名录和后续名录变更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技术判定难题,需要我们及时给予更加专业和快速的响应。
配额分配及清缴方面,行业扩围后,因涉及企业数量增多、业务环节复杂程度提升,配额分配及清缴的工作量大幅增大,且新纳入的多行业因生产与排放特点不同,配额计算方法差异显著,需持续升级系统,优化架构以承载复杂运算,并开发灵活配置功能,适配各行业特性调整计算参数与流程。
面对上述行业扩围带来的挑战,中碳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名录管理相关问题和制度的研究。今年新增行业名录报送工作期间,针对各地方制定名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们先后组织了来自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召开了5次名录关键问题讨论会,积极沟通并协助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解决20余个扩围行业名录确认及报送问题。名录报送工作结束后,我们又结合今年名录报送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撰写了10余篇工作建议报告,并且研究起草了新的名录管理规范性文件报送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为推动后续名录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做好支撑。
二是创新开发全国碳市场统一开户功能。我们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的指导下,20个工作日内高效完成了全国碳市场统一开户功能的系统设计、开发、内部测试和安全评估工作,将市场主体平均开户准备时间压缩70%以上,高效准确完成千余家企业开户资料的收集和审核,最终服务1341家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提前完成开户,助力全国碳市场扩围首战告捷。
三是优化系统功能,针对各行业生产工艺、排放特征差异,开发灵活可配置的试算功能。该功能可依据配额分配方案调整不同行业的参数设置,保障各行业配额发放工作如期推进。
四是通过能力建设为企业参与市场奠定能力基础。自去年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我们先后组织扩围行业模拟交易履约及专题能力建设培训活动19场,实现1500家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的全覆盖,培训内容涵盖了碳资产交易、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全部市场环节,为本次扩围新增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参与市场奠定了能力基础。紧密配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做好扩围行业配额分配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权威解读,确保各项政策要求内涵的精准传递。
在保障系统稳定性方面,中碳登一是通过资源扩容将系统综合性能提升约35%,升级网络安全处置平台,网络安全处置效率提升300%;二是对业务系统开展多轮高强度的业务压力测试,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系统调优和业务节点配置升级,使系统在并发处理能力和数据吞吐量等关键指标上均得到有效提升。系统扩围工作自启动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截至目前未出现任何重大系统故障或服务中断情况,为碳市场平稳扩容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为全国碳市场探索“荆楚模式”
《21世纪》:随着八大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地方试点碳市场未来如何定位?如何评价湖北碳市场的整体发展?
尹俊:我认为,地方试点碳市场有两个定位:一是为全国碳市场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行探索可行路径;二是助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湖北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试点,交易规模稳居全国首位。总体来说,湖北试点碳市场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湖北控排企业排放总量相较于2022年减少793.24万吨。具体成效体现在多方面,例如,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巩固提升等。
十年来,湖北在制度设计、配额分配和交易机制等方面为全国碳市场输出了成功经验。例如,顶层制度创新方面,《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等制度体系既为碳交易试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面,设计20%缺口封顶机制,企业配额缺口率不超过应清缴量的20%,避免给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市场交易方面,通过结转政策鼓励配额交易,缓解市场供应紧张问题。
下一步,湖北试点碳市场将在国家和省生态环境主管单位指导下,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继续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打造“荆楚模式”、贡献“湖北样板”。同时,以助力湖北加快建成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为目标,搭建一个集碳交易服务、碳金融支持、碳资产开发、碳产业投资、碳规划咨询、碳核算认证、碳普惠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业务链条,为加快美丽湖北建设、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作出更大贡献。
《21世纪》:中碳登针对碳排放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落户中碳登大厦,如今已经升级为电碳金融2.0模式,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尹俊:中碳登积极服务碳金融发展。碳质押方面,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指导下参与碳质押研究工作,推动全国统一开展碳排放权质押业务。截至2025年6月,通过出具碳排放权查询证明的形式协助落地37笔基于碳排放权的质押融资贷款,累计实现质押融资金额约17.23亿元。碳指数方面,中碳登联合权威机构利用市场交易、持仓、碳排放权强度等关键数据,研究推出11支全国碳市场系列指数和1个电力行业低碳转型能力评价,并落地指数应用贷款,助力碳定价机制的完善,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
电碳金融2.0模式是在1.0的基础上,新增投融资匹配服务,并将服务范围由控排企业扩大至所有高耗能企业,通过配额质押贷款或匹配融资渠道的方式,为企业实施绿色能源项目。由于绿色能源项目改变了企业原有用能结构,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源头降碳、降低用能成本,还可以获得项目收益分成。电碳金融服务中心现在与金融机构也有深度合作,通过对项目进行绿色评价,银行可以依据评价结果给与项目专属的绿色低息贷款,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相当于企业只需要提供场景,中心便可以一站式解决企业在需求、路径、资金、价值和风险方面的5大问题,全方位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