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好数字时代的“记忆之匣”?请看专家怎么说
创始人
2025-07-30 20:06:38
0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采取多项措施保护档案数据

主持人: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电子档案系统一般会采取哪些信息安全措施?比如,是否有备份机制或灾备方案?如何确保档案数据的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

王栋:内蒙古政府采购电子档案系统是“全区一张网”政府采购云平台的子系统,本身就要求三级安全等保测评来保护平台整体运行安全。此外,为了确保安全性,平台通过加密技术,保证档案文件不被篡改,并提供档案私有化格式存储,支持通过专用的文档编辑器查看私有化格式的档案文件,同时也支持手动下载至本地查看。

张泽明:一是采取存储异地双活备份的措施,确保电子档案数据的存储安全。二是按照国家数据分级保护规范,做好电子档案数据安全防护。三是做好访问控制,防止失密、泄密问题发生。四是提供对外统一接口,便于数据互联互通。

夏冰:一般而言,电子档案系统会有相应的备份机制和灾备方案。对于电子档案,除了要线上保存外,线下最好也要同步保存一套。为了保证档案数据的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需要定期进行校验,即对数据本身和数据载体校验。国家档案局印发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组织机构应当加强电子档案备份工作,制定电子档案备份工作方案,对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完整备份。应当在磁介质、光介质、缩微胶片等介质中选择至少两种符合长期安全管理要求的存储介质,以在线方式和离线方式保存至少三套完整数据,每种介质上保存一套完整数据,一套在线应用,两套备份。应当制定检测策略,定期对电子档案可读状况、所处软硬件环境、存储介质完好程度等保管情况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对电子档案数据进行转换、迁移。”第二十七条明确,“对重要电子档案进行异地备份,根据需要有条件的档案馆可以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实现重要电子档案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可以参照执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采购电子档案系统也应进行完整备份,而不仅仅是电子档案本身。

苏日古嘎:电子档案存储设备基于商密算法,实现数据加密存储,再通过国密芯片、硬件加密、专用接口读写、病毒隔离等方式,保障电子档案安全。与此同时,通过容灾备份、异地灾备、数据恢复等方式,以及定期巡查、自动扫描等运维工具,保障档案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

借鉴域外经验解决当前困境

主持人:我国在政府采购电子档案管理中面临哪些困境?有哪些域外经验可借鉴?

连文怡:当前,我国在政府采购电子档案管理中面临所谓的“三重困境”——成本压力、数据激增、技术可持续性。虽然尚未形成如欧美那般高度制度化的治理体系,但已逐步通过政策指引、标准制定与地方实践探索三条路径予以应对。

应对财政成本压力,财政部曾发文提出,鼓励各级部门利用电子化手段,推进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要求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建设统一规范的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平台。多地试点由财政厅(局)主导平台建设,如江苏、广东、四川等通过政采云模式推动平台统一。多数省级财政部门采用“政采平台+外包运维”的模式,将电子档案系统运行维护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通过财政性项目招标方式控制预算支出。

欧美国家采用分散投入、集中管理、制度兜底的方式建立“集中采购+共享服务”机制来减少财政成本。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由总务管理局(GSA)主导统一采购电子档案系统和云计算服务,通过政府云(FedRAMP)机制审核合规厂商,避免重复建设。欧盟成员国广泛采用“政府云(GovCloud)+集中数据中心”方案,由国家级或区域级数据中心统一维护电子档案平台,缓解基层机构财政压力。这种“集中+共享”的方式可以减少各部门自建数据中心的资本性支出,减少重复投入。目前,我国采用的成本控制策略尚以“行政协调+项目管理”主导,未完全实现欧美式的共享服务财政架构(如美国GSA模式),但平台整合趋势已基本确立。

面对越来越多的政府采购电子档案数据,我国初建“全国分级统一存储+生命周期管理”的档案管理制度,但尚有很多技术问题仍在探索。比如,当前多采用商用云服务解决存储弹性问题,但“冷/热数据管理”理念尚未普遍落地,部分地区仍采用本地磁盘/服务器硬存储,未建立统一标准。

《办法》第五条明确指出,“组织机构应当加强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将全过程管理作为电子档案管理的核心原则予以确立。同时,《办法》按照电子档案生命周期编排章节,明确立法核心架构,明晰各流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虽然全生命周期理念已写入政策,但尚未在多数地方转化为技术系统设计规范,尚缺统一分级标准与归档实践路径。

在这方面,欧盟网络安全局(ENISA)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都要求将电子档案按重要性分级,采用分层次的存储策略。换言之,热数据放置于高性能存储(如SSD/NVMe);冷数据归入低成本对象存储(如S3 Glacier/磁带库);非关键性数据定期“下线”或归档。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使用对象存储技术(Object Storage),结合近线冷存储,降低长期数据持有成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同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合作项目中,大量电子档案通过ZFS/Glacier归档,并结合元数据索引,确保可查找性与低成本。联合国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多份文件建议,建立自动清理规则和生命周期策略,避免数据冗余与无期限保存,减少无效数据带来的空间压力。例如,NARA的“Capstone计划”,对联邦员工邮件设定统一保留年限和删除机制,降低数据负担。

对于技术迭代下的长期可读性保障,我国目前缺乏统一长期可读性与可迁移性技术标准。虽有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 18894-2016)》,但对文件格式、元数据、安全机制等仅为原则性指导。地方系统使用的归档格式混杂(PDF、JPG、Office、CA签名版PDF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可迁移格式体系(如PDF/A标准尚未强制采用)。少数地方采购平台具备异地灾备,但多依赖第三方云服务商自身的高可用服务,政府采购文件在数据主权、安全可控方面仍存在疑问。此外,我国尚未建立国家级的政府采购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平台,且归档责任在各地财政或交易中心层面分散,未实现统一审计和持久管理,技术持续演进与标准不匹配的张力愈发明显。

为此,我国应该着手制定技术中立与可持续标准。比如,参考使用联合国、英国国家档案馆、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共同倡导的开放文件格式(如PDF/A、XML、ODF)作为长期保存标准,避免依赖某一厂商的专有格式;借鉴欧盟国家采用“3年至5年技术审查+批次转译”策略,将电子档案从过时格式(如早期的Office文件)转为新标准,以保证可用性;引入持续迁移机制,保障政府采购系统数据的可持续性。具体来看,采用“定期迁移至开放平台+人工核验”相结合策略,强制电子档案提交采用“技术可迁移”格式,要求每10年评估格式可读性并提出迁移计划。

无论哪种解决方式,都离不开制度兜底与协作机制。多国采取“档案+财政+技术+法律”多部门联合推进的模式。例如,荷兰国家档案局与信息安全中心、预算管理部门合作设定长期预算滚动机制;美国国会通过特别预算(如E-Government Act、MGT Act)支持数字化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欧洲“数字欧洲计划(2021-2027)”支持各成员国档案系统升级,提供技术指导与财政补贴。可以说,欧美及国际组织已在数字档案管理方面形成了全流程、多维度的成熟体系。从技术(加密、备份、区块链)到管理(分类贴标、日志审计、演练),再到法律机制(保存规定、刑责保障),无不强调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与长期可读性。因此,建议我国构建类似“技术+管理+法律”的复合体制,明确权责、强化协同、确保合规,才能在保证国家安全与财政效益之间实现平衡,推动政府采购电子档案体系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拉萨城关区任命2名副区长 转自:拉萨发布拉萨市城关区人大常委会任职名单(2025年7月30日拉萨市城关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请问一下...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请问一下银星能源2025年半年业绩没有预增公告,是因为银星能源长山头风电场49...
鹭栖碧水 生态大名 (来源: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大名森林生态园鸟瞰图。 李鹏英 摄栖息在树丛中的...
舒泰神BDB-001临床试验显... 7月31日,舒泰神(300204)发布公告,近日,公司取得关于BDB-001注射液(ANCA相关性血...
中南民族大学举办2025年工会... 转自:中南民族大学近日,中南民族大学工会举办2025年工会干部素质能力培训班,来自全校29个基层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