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
新认定2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其中
云南省申报的
永德诃子、巧家小碗红糖
禄劝板栗、江川大头鱼
4个产品在列
截至目前
云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总数达76个
涵盖茶叶、水果
中药材、民族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
跟着小编一起了解
此次云南入选的4个产品
↓↓
永德诃子
临沧市永德县是我国诃子的主要分布区,是南药诃子的主要产地和全国诃子中药市场的主要供给地。永德县诃子总资源面积31.3485万亩,常年挂果成熟诃子大树约22.7万株,每年干果产量800至1000吨。2012年2月,永德县被省科技厅和省食药监局命名为“云药之乡”;2015年2月,永德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诃子之乡”。
永德县依托充足的诃子干果产量,衍生出诃子汁饮料等系列产品。近年来,衍生产品年均销售额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中国诃子之乡”的核心产业,诃子及其制品融入永德群众生活,成为了地域文化符号。此次被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品牌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巧家小碗红糖
昭通市巧家县种植甘蔗、制作红糖已有两百多年历史。2017年,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巧家小碗红糖”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为做好“土特产”文章,巧家县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依托专家工作站,持续发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组织蔗农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稳步推进“高产优质”蔗园基地建设,引入现代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并配套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链条,坚持精品化、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理念,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策”五良融合发展思路,推动红糖产业提质增效,让小碗红糖这一传统特产焕发新的生机。
禄劝板栗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板栗生长。截至2024年,禄劝县板栗种植面积达26.2万亩,挂果面积15.3万亩,总产量高达3.6万吨,产值超过2.74亿元。板栗产业覆盖了1.54万户农户、4.62万人,其中带动脱贫户6828户18057人,户均增收每年达5600元。
禄劝板栗因品质优良、口感香糯而深受消费者青睐,禄劝“云龙牌”“云杉牌”板栗已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在板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禄劝县注重科学种植与管理,聘请专家实地调研,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实施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措施。
此外,禄劝县还积极探索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位于屏山街道的六江社区农林产品交易中心建有冷库,为板栗提供了专业的收储销售平台。交易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入驻,还通过一站式服务,包括原产地当日收购、免费筛拣选果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禄劝板栗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多个城市。
江川大头鱼
江川大头鱼,学名大头鲤,是云南省“四大珍稀名贵”土著鱼类之一,1989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江川大头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因其“头大”且产自江川星云湖而得名,在江川的渔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濒临绝迹到规模化发展,江川大头鱼的“重生”之路充满艰辛。自2000年江川大头鱼原种站成立后,经过水产科技人员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技术逐渐成熟。2009-2025年,江川区渔业部门通过增殖放流、推广水库池(坝)塘养殖等方式,扩大养殖规模。目前,江川大头鱼的养殖水域已涵盖江川水库池(坝)塘等96%的适宜水域,年产量达6万公斤以上。江川通过推广稻(藕)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局面。
知道多一点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其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标志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意味着这些承载云南独特自然生态和传统技艺的“地方名片”拥有了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认证”和品质保证,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更能有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文化传承。
此次新增的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充分体现了云南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下一步,云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管理和保护工作,支持和指导各地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范围、质量要求、加工工艺等标准,严厉打击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秩序和良好声誉。
来源: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云南发布、昆明市委宣传部、临沧市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宣传部、玉溪市委宣传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编辑:谭晶晶
审核:曹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