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只因吃了一碗鸡蛋羹,江苏省盐城市一个一岁多的婴儿第二天就得了败血症。7月23日,这则登上网络热搜的食品安全个案,把一个食源性细菌——沙门氏菌推到消费者面前。来自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提醒说,夏季气温升高,沙门氏菌繁殖活跃,而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较弱的儿童,更易被它侵袭。
消费者对沙门氏菌的认知如何?《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100余位消费者进行了一次网上微调查。结果显示,33%的受访者不知道哪些食品更易被沙门氏菌污染;26%的受访者不清楚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免受沙门氏菌威胁。
释疑:鸡蛋羹里的沙门氏菌来自哪儿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接诊患儿的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三院儿科医生介绍说,婴儿败血症源于沙门氏菌感染,而源头就是因为追求嫩滑口感而未煮熟的鸡蛋羹。该院儿科病房近期连续收治3例肠沙门菌感染患儿,均合并沙门氏菌败血症。
那么,鸡蛋里的沙门氏菌是从哪儿来的呢?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沙门氏菌是众多亲缘关系很近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其中,大部分细菌可以忽略,但个别细菌在人类社会中声名狼藉,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多数病人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
有研究显示,禽蛋类产品更易被沙门氏菌污染。此次微调查发现,56%的受访者表示从媒体报道中听说过此类信息;13%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听说过;31%的受访者称从销售人员口中或广告中听说过。
受访者从哪些渠道得知禽蛋类产品更易被沙门氏菌污染。刘绍光/制图刘少伟解释说,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都可能感染的细菌,主要通过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传播。鸡蛋携带沙门氏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母鸡感染沙门氏菌后,细菌侵害其卵巢,导致卵泡变性、坏死,造成鸡蛋中携带沙门氏菌,同时沙门氏菌会在母鸡肠道增殖随粪便排出,而鸡蛋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就会被污染;二是环境污染,即使鸡蛋本身无菌,但如果接触到环境中带菌的粪便、器具等,也可能被动带菌。
在养殖环境卫生缺乏有效管控的情况下,大约10%的鲜蛋都有被沙门氏菌、霉菌或寄生虫卵污染的风险。而如果鸡蛋不新鲜,带菌率就更高。因此食用鸡蛋的时候,需格外留意沙门氏菌。
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并不安分,它常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带动感染全身。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肠黏膜层结实,沙门氏菌可能在这儿就被排出体外了,而肠道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等,更易中招。
解析:沙门氏菌到底有多强
沙门氏菌生性坚忍,是人类的劲敌。
刘少伟介绍说,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宿主众多,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都可以寄居。即便离开了人或动物的肠道,沙门氏菌在粪便、土壤、食品甚至水中都能存活三五个月甚至三五年之久。
一般来说,沙门氏菌在5℃—46℃都能存活且生长,最佳繁殖温度为35℃—37℃,20℃以上即可大量繁殖。沙门氏菌在包括冰箱冷藏室在内的低温(2-8℃)环境中可存活3到4个月甚至更久,虽然低温环境能显著抑制它的繁殖,却无法将其完全杀灭。
此次微调查显示,33%的受访者不知道哪些食品更易被沙门氏菌污染,42%的受访者认为只有禽蛋类产品会有沙门氏菌,25%的受访者认为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不局限于禽蛋。
受访者对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的认知。刘绍光/制图刘少伟介绍说,在我国,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与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直接或间接相关。而在很多西方国家,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植物性食物引发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也不低。一般来说,以下几类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较高:
一是鸡蛋及蛋制品。生鸡蛋、溏心蛋等未彻底煮熟的蛋类易因蛋壳或内部污染致病。
二是禽肉等生鲜肉。鸡肉、火鸡肉等生禽肉在屠宰过程中易受肠道菌污染;猪肉、牛肉在加工或存储时可能被交叉污染。
三是熟食和速冻肉制品。酱卤肉、凉拌肉制品可能因未充分加热而风险较高;速冻牛扒、调制猪肉等也曾被检出污染。
四是乳制品。未经巴氏杀菌的生牛奶,冰淇淋、奶酪等,均可能携带该病菌。
五是预包装即食食品与糕点。巧克力、花生酱,蛋糕、三明治等可能因加工或储存环境不卫生被污染。
六是豆制品和果蔬。豆腐、豆芽等豆制品可能因为环境或原料污染而带菌;接触过被污染的水源或动物粪便的果蔬也有风险。
刘少伟说,上述食品一般都是通过“动物粪便→水源/饲料→养殖场→加工环节→厨房餐桌”的污染链传播的,但并不是说这些食品一定就含沙门氏菌或一定能引起感染性疾病。同时,大多数健康人群感染沙门氏菌后短期内可自行恢复,但也有部分人导致肠胃炎、败血症、伤寒甚至死亡。
建议:100℃高温能秒杀沙门氏菌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部分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抽检信息发现,今年以来,检出沙门氏菌的食品抽检有两起:4月,广东省中山市和江门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检中发现,有餐饮和熟食销售门店售卖的鲜番茄猪扒饭、椒麻鸭和盐焗味鸡块(酱卤肉制品)检出沙门氏菌。
有研究显示,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例中,约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购买、储存、烹饪、食用等环节的清洁卫生,是防范沙门氏菌感染的关键。
沙门氏菌本身不耐高温,更怕烫,温度达到100℃时立刻死亡。刘少伟表示,家庭中常用的热处理烹调方式都可有效杀灭沙门氏菌,如将食物加热到中心温度70℃以上,持续5分钟,一般都可以杀死包括沙门氏菌在内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刘少伟解释说,大多数情况下,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没有感官上的明显变化,既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因此,消费者选择上述预制即食饭菜或肉制品时,最好选择有冷藏设施的正规门店,买回家微波加热后再食用。夏季,对于配送时间较长的上述外卖食品,也建议加热后再吃。
此次微调查发现,约有32%的受访者表示购买类似上述食品时,回家后没有再次加热的习惯。不过,约有65%的受访者表示,相当一部分熟食类预制饭菜门店售卖卤味饭、白切鸡饭时,会主动为堂食消费者二次加热。
除食用时充分加热、彻底煮熟外,加工和储存环节生熟分开也十分重要。刘少伟建议,买回家的肉、蛋和蔬菜水果最好分类分装后分开保存,厨房的刀具和砧板也要生熟分开使用,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从生活中较常见的场景来说,鸡蛋清洗后不宜存放,所以蛋壳上带粪便的鸡蛋,尤其要密封后单独冷藏,取用后及时清洁双手。沙门氏菌在低浓度盐水(如10%—15%盐水)中可存活2—3个月,而高浓度盐水(如30%盐水)能立即将其灭活。因此,如果用盐水浸泡果蔬,可以多放些盐,但也需用流动水冲洗,随后清洁双手并充分加热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