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本报7月29日讯 (任俊颖)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北省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强化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分类施策、协同治理,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了扎实成效,“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任务进展顺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强化依法监管,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以“一住两公”地块为重点,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强化部门联动监管。目前全省累计完成6805个地块调查评估或治理修复,为全省提供约3.32亿平方米可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建立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并动态更新,督促开展重点监测、环境监测,摸清污染状况。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制度,将近1000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坚持“不泄漏、不扩散、早发现”,定期开展自行监测,排查污染隐患并及时组织“回头看”。
强化污染溯源,耕地土壤源头防控工作不断深化。充分依托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成果,坚持多元数据融合、分区分类,对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市、区)整县推进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深入查明污染物来源和污染途径。对排查出的污染源,“一村一档、一源一策”,积极推动系统整治。目前,已完成2个重点县的排查,其他相关县(市、区)正在有序推进,25个排查出的污染源已经得到有效整治。“十四五”以来,全省受污染耕地全部按农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强化分类管控,地下水污染防治稳步实施。建立水质预警通报制度,对国考点位水质开展月度加密监测,针对恶化点位“一点一策”制定水质达标或保持方案。完成了市级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以及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2024年,完成了13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问题线索整改。分类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整治,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制定问题清单及整治方案,实施污染源断源及管控修复。
强化常态长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持续巩固。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有效衔接,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加快治理人口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敏感的重点村庄。对全省农村地区常年有水和季节性有水坑塘、沟渠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全省坑塘沟渠和黑臭水体“两个清单”,对农村黑臭水体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坚持以控源截污为根本,综合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一塘一策”开展水体整治。
强化多元共治,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实施科学施肥增效项目,打造科学施肥增效“三新”示范区样板。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对排查的问题养殖场、各通道举报案件、环保交办案件开展“回头看”,拒不整改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落实,在全省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县,布设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推广,聚焦覆膜大市建设提升30个标准化回收网点,对具备再利用价值的废旧地膜进行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