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借助AI工具实现‘一人公司’全球接单”“把在家设计的手机壳送到品牌手机CEO手中”“让玩具厂为动漫产品开放50件起订的小单服务”……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群体中正掀起一场以轻量化为特点的创业潮。
怀揣创业梦想,不少年轻人选择轻装上阵,以“小物件”为起点在市场验证自己的商业逻辑。这种“小单快反”式响应市场需求的“轻创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多样性与韧性增添亮色。
“轻创业”,精髓就在于“轻”。“轻创业”的年轻一代,瞄准小众需求,主打手链、发绳、袜子、手机壳等“小生意”。他们从实际出发,以较小投入开始,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拓展市场。低成本启动、工具数字化、团队灵活、细分市场、快速试错……这些轻量化却不失灵活的配置,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也让更多年轻人敢于尝试、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轻创业”实则也是灵活就业的一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已达2.4亿人,其中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新型灵活就业形态发展迅猛,从业人数已达8400万。创业精神,始终装在一代又一代奋斗者前行的背包里。当下,人工智能正不断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也让创业之路更加宽广和多元。年轻一代创业者身手敏捷,纷纷利用数字技术、平台经济和社交网络等新工具、新渠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缝隙并快速响应,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比如,用大语言模型分析市场趋势,用AI工具决策分成比例,用AI直播实现“0主播成本+24小时自动带货”等。他们堪称数字时代创业的“轻骑兵”,善用数字技术为自身发展注入超能力,巧借智能工具实现自我价值主张。他们既与时俱进又坚持自我,选择“做让自己开心的正经事”“用足够小的成本验证想法,用足够深的热爱穿透市场”。
从心中的一个创意,到落地为一件生意,“轻创业”看似轻巧,背后却是制造业全产业链条及其柔性进化的有力支撑。“轻创业”在“轻”更在“巧”,个性化、创意化凸显,其产业链涵盖创意孵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多个环节。如生产制造环节,众多个性化创意产品之所以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离不开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技术支持。面对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曾经只做外贸大单的工厂也在引入“一件起订”设备、开放“一件代发”业务、接受“个性小单”定制等。悄然间,“轻创业”项目和产品如同一条引线,连接起供需两端。可以预料,随着“轻创业”不断演进,供应链的适应性变革也将一直“在路上”。已有人预言,“未来这些散布在产业链末端的微小创新,可能孕育出改变行业格局的新力量”。
作为大众创新活力的一面镜像,“轻创业”再次验证了市场经济下创业路径的无限可能。创业是多元化的,是大众化的,是能够追求更高价值的。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年轻人以较小的资本和资源,迅速跑通商业模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优化。他们不受传统创业框架束缚,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以“轻量化”方式不断探索创业新路径。
“轻创业”作为创业的年轻态,前行道路上难免有问题与困惑。比如,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的低价“内卷”,如何减少代工模式下的供应链依赖,如何让商业模式设计、运营效率、资源整合能力和抗风险韧性等经得住市场的检验等。应对这些挑战,不仅需要创业者不断探索和精进,锻造深刻的洞察、扎实的内功和持续的耐力,同样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前瞻引导和精准发力。
在我国广袤的经济海洋中,年轻人驾驶“轻创业”的小舟,乘风破浪,寻找着自己的新航路,积蓄着以“小”写“大”的发展势能。“小生意”持续深耕,“大产业”才有可能。前有义乌小商品市场从“鸡毛换糖”发展到“世界超市”,后有小微互联网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无数的“创意实验”都是从“小步快跑”开始的。期待更多年轻人以“轻创业”写下新的发展故事。
(丁兆丹,系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