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居于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其目的是令人感到舒适和满意,比如过去服务行业常常强调的“微笑式服务”。眼下,情绪劳动呈现泛化趋势,正在侵害劳动者身心健康。“上班累来自情绪劳动而不是工作本身”等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劳动者若长期压抑真实情绪,可能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一方面,个体对情绪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下降,容易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因压力而导致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紊乱以及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企业一味要求员工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甚至考核微笑频率、应答语调,不仅极易引发职业倦怠,而且违背劳动伦理。现实中,就有劳动者通过酗酒、暴食等行为释放压力,诸如咖啡店员工因情绪崩溃向顾客泼洒咖啡等新闻,也偶见报端。
莫让情绪劳动泛化侵害劳动者权益。眼下,一些企业推行“不开心假”、推出“委屈奖”,本质上就是防止员工情绪透支。期待更多企业转变管理思维,用制度化、体系化的有效之举把情绪劳动纳入管理范畴。另外,劳动者也应建立自身情绪防护机制,找到合适的宣泄渠道,学会拒绝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在职业角色与真实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
上一篇:重庆发布“三个一”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