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蓝色的海湾,渔排筏架随波起伏,水下鱼虾畅游;田垄上,各类蔬果长势喜人,孕育无限生机。夏日的莆田湄洲,美丽乡村共富图景愈发生动。
2024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水平居全市前列,有10个村获评莆田市“高级版美丽乡村”,占比26.3%。
这背后,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近年来,莆田湄洲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片区联建”等创新做法,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经济建设、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人才下沉服务乡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振兴动能“向外招引”
山亭镇乌垞海域,光伏电板绵延铺陈于水面之上,源源不断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你看这光伏板下的水域,很快将成为连片的蓝色粮仓!”站在岸边,山亭镇东乌垞村驻村第一书记郑紫雄抬臂遥指,“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为水产品遮光避暑、抑制藻类,减少水体蒸发量70%~85%,有利于喜阴性名特优品种的生长,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水产品养殖条件与成本投入。”
政企协同谋发展,拓宽百姓致富路。据了解,东乌垞A区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全面投产后,1607亩的光伏场区水下区域将租赁给山亭镇人民政府,由其统一承包给水产养殖户。“相比传统围垦,这里的养殖产量提升了30%以上,效益更高。”国投湄洲湾电力新能源工作部高级主管张建伟介绍,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37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4.2万吨,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依托临港区位优势和海域资源,今年来,山亭镇党委秉持“和美山亭,共商共富”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片区联建”模式,整合挖掘海域、土地资源,通过“企业让利、镇级统筹、村级增益、农户获利”四方联动,让沉睡的海域资源“活”起来。据估计,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每年集体增收超15万元。
在东埔镇海域,2000口深水抗风浪渔排绵延成“海上田园”。养殖户捞起一网兜海参,肉刺挺拔的成品参泛着光泽。去年来,通过“北参南养”模式,利用南北温差实现错季养殖,大连海参生长周期缩短40%,肉质达到国家特级标准。
莆田湄洲临海而立、向海而兴,海洋动能澎湃、“蓝色粮仓”丰盈。近年来,当地先后引进多家水产养殖龙头产业,大连海参、绿鳍马面鲀等海产品纷纷“游”入湄洲湾,“海上牧场”品类日益丰富。
“此前,镇党委以专班形式,协助养殖户完成2.4万多口传统渔排改造,升级新型环保塑胶渔排1.3万多口,实现全域去泡沫化养殖,助力海洋经济产业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东埔镇党委组织委员李婷婷说。
今年3月,12.5万公斤大连海参苗经过“南北接力”养殖,产量达35万公斤,产值突破4200万元。截至目前,东埔镇通过深挖“蓝色富矿”、不断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点,已形成鲍鱼、大黄鱼、石斑鱼、龙胆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系列,总产量超4.6万吨,带动就业岗位800余个。
基层治理“向内求解”
火热盛夏,一道“疑难”摆在了忠门镇琼山村“两委”干部面前——原本和睦的邻里,因房前屋后土地界线问题,不和达10年之久,近期又见口角冲突。“积怨太久,两家人心气不顺,一点就着,谁也不让谁。”琼山村党支部书记蒋美金头疼不已。
接到纠纷诉求后,忠门镇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流动党员调解顾问、退休老党员等到场,进行综合调解,还请来了各自的亲朋好友居中协调。当现场长者讲起两家父辈的渊源、邻里帮衬的情谊,原本僵持不下的两家人渐渐缓和下来,调解室内,气氛逐渐热络。
“10年了,也该放下了,坐下好好喝杯茶。”氤氲的茶香中,两家人被情理打动,如旧友重逢,慢慢放下争端,并签下了调解协议书。
近年来,忠门镇党委、政府整合司法、公安、在外流动党员等多元力量,率先在琼山村试点矛盾纠纷“琼山解法”——通过建立调解基金,组建流动党员调解顾问队伍,形成“人民调解顾问+人民调解基金+多元调解机制”模式。截至目前,共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借助多元调解力量,推动纠纷问题快速解决。
近年来,莆田湄洲积极引导“双报到”党员、退休党员干部、党员中心户等群体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持续推动全区24个机关党支部与38个村(社区)结对共建,通过“全市一张图”线上收集反馈,按照便捷、就近的原则,精准调度队伍力量在各类站点开展工作、服务群众。今年以来,已通过线上会商研判解决事件102件,其中包含邻里纠纷调解63件、法律咨询21件、爱心救助18件,切实形成“及时发现、快速处置、闭环管理、群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格局。
红色引擎“聚力而发”
大暑前后,东埔镇何山村田园综合体迎来了一件喜事——北岸首次试种的20亩新品种水果玉米喜获丰收,每亩收成达1200余斤。田地间,沉甸甸的玉米棒缀秆头,金黄的玉米粒颗颗饱满。“今年试种的水果玉米长势特别好,多亏了政府出地又送技!”种植户黄志杰说。
何山村党支部书记郑美香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蜕变轨迹——东埔镇地处沿海地带,沙质土壤广布。过去,由于农业耕作效益低,导致农田抛荒,且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田地更是无人问津。
近年来,面对耕地抛荒率超50%的困境,村党支部创新“三次利益再分配”机制,通过“农户+合作社+农场主”模式,花大力气将全村1500亩碎片化土地整合为878亩高标准农田。
与此同时,一场“土地革命”迅速展开——党员带头入户宣讲政策,推动土地确权,流转500余亩田地打造胡萝卜种植产业园;20亩水果玉米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田园综合体的农产品种类、提高产量及田地利用率……田园综合体成立以来,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8万元、土地租金收益达60万元。
“我们不仅让荒地生金,更要让田园变公园!”郑美香说,依托“五个美丽建设”契机,何山村将农耕文化展厅、家风家训馆融入田园景观,规划打造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此外,东埔镇党委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联结机制,选派1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建指导员驻点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等难题23件,有效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实施“雁归东埔”工程,吸引12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湄洲党工委书记龚冠雄指出,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好经验,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真正把乡村规划好,把人居环境整治好,把基层治理好,把农民关心的事情办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下一篇:重庆发布“三个一”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