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奇茹
当机器人除了“聪明”还开始具备人类的共情能力,当AI逐渐进入更高的智能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近日,诺奖得主、院士专家、明星企业代表齐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共论AI未来。当前,AI竞争的关键点早已告别炫技式的参数至上,谁能把AI用得更好、更深、更负责任,才有机会掌握制胜之道。
共情“伙伴”引发掌声
在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和它的“搭档”人形机器人灵犀X2开启一场关于人机未来的对话前,没人预料到,引爆全场的竟是一句出乎意料的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个电吗?深度对话还挺耗电的。”在对话环节即将结束时,灵犀X2检测到自身电量亏损,用一种近乎抱怨的、人性化的语气对彭志辉说。
这个随即引发现场观众雷鸣般掌声和会心笑声的画面,似乎在宣告一个事实:机器人正从冰冷的“工具”,向着有感知、能共情的“伙伴”大步迈进。
在大会的另一个舞台上,灵犀X2的机器人同类也在展现着同样令人惊叹的变化。“咱们来算一笔账,按唐朝的银子换算,一次运输得花掉今天的1000万元人民币!”展区里,基于商汤“悟能”具身智能平台的人形机器人对《长安的荔枝》电影的介绍PPT进行生动讲解。在讲解同时,它能实时响应用户提问,完成回答后还能回到原有进程中继续讲解。
“当书本与互联网知识穷尽时,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将从何处获取?”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认为,这需要强大的现实世界理解模型、深度3D理解模型来协同提升,“感知世界,进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生成世界,最后与现实中的硬件交互来改变我们的世界。”
当前,大模型发展进入“深水区”,能否理解并模拟物理世界,推动人工智能从“认知”走向“行动”,成为大模型发展下一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商汤相关负责人介绍,世界模型恰恰推动解决这一问题。以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绝影开悟”世界模型为例,其生产效率很高,基于一张A100型号的GPU,“绝影开悟”每天生成的数据,相当于10台真实车或者是100台路测车的数据采集能力。
智能体成突围热门赛道
一杯咖啡还没喝完,一个能深度解析整个光伏产业链的专家级AI问答系统,就从零诞生了——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台上演的真实一幕。
当大模型从“技术炫技”转向“能力沉淀”,不少科技企业已经将下一个战场瞄准“智能体”,在大会上相继带来了智能体相关进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认为,大模型是AI智能体的基座,如同AI智能体的“大脑中枢”,是构建AI智能体决策模块的核心根基,而AI智能体则为大模型赋予了“行动的肢体”。
繁荣之下,智能体对算力的巨大渴求也同时困扰着人们:本地设备就像一位“蚂蚁搬家”的苦力,难以支撑高并发、高算力需求的智能体任务,尤其是需要大量GPU运算的工作。为缓解这一痛点,一些企业开始动起来。阿里云发布了首款专为AI智能体打造的“超级大脑”无影Agent-Bay。这台云端电脑不仅能执行代码运行、网页浏览、数据分析、程序开发等基础任务,还具备视觉理解、自然语言控制、任务解析等多项AI技能,让AI开发者告别繁琐的安装和配置。
大模型安全可靠性引关注
尽管不断带给人们惊喜,但大模型的能力显然未及完美。大模型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成为被屡屡提及的话题。
浙江大学教授、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纯表示,当前最顶尖的大模型技术水平能达到80%到90%的准确率,但其可靠性距离医疗、工业、金融等专业场景的要求仍有显著差距。陈纯说,有人将这一问题简单归结为“幻觉”,但他认为,“幻觉”是智力的必然代价,若消除所有“幻觉”,大模型将退化为机械的检索工具。因此,可靠性的突破不在于消灭“智力特征”,而在于构建工程化的保障框架。
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看来,随着智能水平的不断攀升,人工智能还可能给人类带来近乎灾难性的风险,人类必须未雨绸缪。“人类已习惯作为顶级智能存在,很难想象被更高级智能主导。”辛顿建议,各国自主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应共享“保持人工智能良性”的研究成果。训练超级人工智能时,如何能让它既拥有超凡智慧,又甘于辅助人类,这是值得全球通力合作的重大议题。
下一篇:“护苗”行动守护暑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