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李 蓉
在康县葱茏的群山环抱中,天麻这一“山中瑰宝”正焕发蓬勃生机。
丰沛的降水和海拔落差,造就了康县“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微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品质优良的天麻。这里生长的天麻药用价值卓越,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康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产业品质美”为导向,创新提出“原生境、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发展模式。通过深挖道地药材产区优势,在品种改良、品质管控、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天麻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麻农常说,天麻是听着山泉长大、吸着云雾成熟。”康县林草局菌药中心主任杨广孝告诉记者,康县天麻不仅个头大、肥厚饱满,而且品质上乘,药效显著,是中药材中的佼佼者。据检测,康县天麻的天麻素含量高达1.11%。
得益于当地天麻出众的品质,康县通过举办天麻文化节、产业投资洽谈会、“陇货入陕”“陇货入珠”等推介活动,让康县天麻不仅销往广州、上海等国内城市,还远销海外。
“过去种天麻就像开‘盲盒’,买来的种子质量参差不齐,辛苦一年可能血本无归。”三河坝镇秧田坝村脱贫户王强回忆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如今,这个困扰天麻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被康县出台的天麻产业扶持政策攻克。
在康县康森菌业的无菌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液态蜜环菌精准注入菌棒。这些整齐排列的菌棒即将发往周边天麻种植基地。
“液态菌种技术不仅简化流程、杜绝污染,更能缩短30%的培育周期。”企业主要负责人邵登明介绍,作为陇南首家智能化“两菌”生产基地,这里年产能达240万袋,带动4000余亩天麻种植。
同时,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康森菌业提供从菌种到回收的全链条服务,已带动13个乡镇1200多户农民增收。
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康县阳坝镇上坝村框栽天麻育种示范点。示范点内,四层立体栽培架上,整齐排列的种植桶内天麻长势喜人。
上坝村党支部书记兼示范点负责人沈邦军一边调试智能控制系统,一边向记者解释:“示范点采取林下育种、连栋温室层架式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现代化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匹配的智能调控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调控温湿度。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用水量减少40%,产量提高30%。”
桶栽技术在破解传统天麻种植“种一地、换一地、歇三年”难题的基础上,还确保了天麻种源纯正、高产稳产。
新颖的种植模式让阳坝镇上坝村天麻种植大户邱金元赞叹不已:“种了半辈子天麻,没想到还能这样搞!”去年他试种了100多桶新型桶栽天麻,收入明显提升,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扩大规模,种植了上万桶。
更让麻农们振奋的是,康县政府专门拨出专项产业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天麻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康县已发展林下天麻种植1万余亩,推广桶栽天麻100万余桶,预计全年鲜天麻产量可达3.75万吨。
在三河坝镇的天麻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新鲜的天麻经过清洗、切片、烘干,再经超微粉碎后,天麻粉与优质小麦完美融合,产出了富含天麻素的功能性食品。
“去年天麻系列产品产值突破1000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可生产天麻挂面100吨,天麻系列产品产值将达到1300万元,可有效解决500余户麻农天麻销售难题。”康县鲜意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张利军介绍,从传统的天麻片到创新的天麻系列产品,这个深山里的宝贝正在完成“华丽转身”。
天麻产业化、大规模的发展让阳坝镇田坝村村民雍自频感触颇深:“以前卖鲜天麻每公斤28元,现在企业收购加工后,优质天麻能卖到50元。”
目前,康县近20家天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开发了即食天麻、保鲜天麻、天麻蜜饯、天麻挂面、天麻压片、天麻酒等1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上一篇:流动数字博物馆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下一篇:博尔塔拉供电加快推进电网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