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暑期旅游市场呈现火热态势,各地为吸引客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其中古城、老街成为重要的文化体验目的地。然而,与之相伴的门票收费争议,也一直没有断过。
近期,云南丽江古城宣布将于8月1日起征收50元/人的古城维护费,用于维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通知发布后引发热议,不少游客转而推荐起邻近的沙溪古镇;无独有偶,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瑶里古镇收费计划甫一公布,便遭遇当地村民与游客的强烈反对,最终以管理方致歉并取消收费告终;同样是景德镇,陶阳里旅游区因将中山北路步行街纳入53元门票范围引发网友吐槽,最终在舆论压力下于7月23日宣布重新免费开放。
对于古城收费的现象,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类情形。其一,是那些依然有本地居民生活的古城古镇。这类区域本质上是公共空间,原本并没有明确的范围界线。强行设卡收费,不仅为原住居民平添障碍,更与游客寻求真实烟火气的初衷相悖。瑶里古镇、景德镇中山北路步行街均属此类。其二,是新建的仿古商业景区。其内部业态如民宿、餐饮、购物等,本已独立收费且价格偏高,叠加门票便易引发重复收费的质疑。
争议的背后,主要症结在于游客普遍感知的价值缺失。当古城、街区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局,充斥着雷同的小吃和“想你的风”,而景区规划粗糙、管理滞后、体验单调时,门票自然难以获得认同。游客反感的并非收费本身,而是付出与所得价值的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合理的收费机制本无可厚非,特别是对于需要持续投入维护和提升的私人运营项目。关键在于,运营者能否以诚意和专业,为游客创造不可替代的体验价值,使其心甘情愿为之买单。
笔者周末去了一趟河北唐山的河头老街,一些体验或许有些启示意义。其98元的门票并不便宜,却依旧人潮涌动,有些狭窄小路甚至寸步难行。究其火爆的原因,或许在于其成功创造了超越门票价格的综合价值:通过深入挖掘“河头”文化和“唐王东征”的历史传说展现唐山特色;依托水系打造的精致夜景独具美感;自14点开园起不间断的丰富演出以及NPC互动,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沉浸感与参与度;餐饮虽略高于市价,但品质与地方特色兼具;遍布园区的爱心驿站提供免费冰棍、冷热饮、充电宝、医疗箱等贴心服务,显著提升了舒适度。再比如北京古北水镇,将独特的长城观光和北方水乡作为卖点,加上商家专注提升服务品质,同样赢得了客流和口碑。
图为河头老街夜景。宋杨摄
这些案例表明,决定收费与否并非关键,核心在于景区是否具备真正独特且富有吸引力的内核。管理者在决策前应该深思熟虑,想一想自身提供了哪些不可复制的核心价值,有哪些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是别处难以企及的。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景区的口碑效应被无限放大,任何短视的决策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客源流失。
破解古城老街的发展瓶颈,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关键在于坚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应悉心保留并彰显当地独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质、建筑风貌等基因,深挖历史文脉,塑造鲜明的本地特色优势。唯有如此,方能摆脱同质化泥潭,真正提升区域文化吸引力与旅游竞争力。
期待每座古城、每条老街都能找准自身独特的文化坐标,在精心呵护与创新表达中,焕发出不可复制的个性魅力,成为游客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