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实践队在“三下乡”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活力与担当。他们深入乡村,将教育与科技紧密融合,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盛宴。实践队成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座,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互动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他们搭建起科技与人才的桥梁,让先进的科技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更书写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精彩新篇章,为乡村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
——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实践队在“三下乡”实践中书写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新篇章
2025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寻茉莉茗香,传非遗匠心”实践队在指导教师罗冰筠的带领下,胸怀“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的信念,深入八闽乡村,将课堂所学融入广袤大地,在教育传承中筑牢根基,在科技赋能中破解难题,在人才锻造中积蓄力量,生动诠释了农科学子的时代担当,在教育传承、科技助力、人才培养的融合实践中,书写着青春的奋斗篇章。
图为实践队前往多地走访调研
赓续文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根脉。队员们调研走访多地,来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感悟茉莉花茶的深厚底蕴;到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体会茶叶联通中外的辉煌过往;在福州茉莉花文化馆了解名人轶事,升华着茉莉花的精神象征;到革命历史纪念馆,淬炼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的赤诚初心。
在实践中对话匠心传承。实践队走进承载着“双世遗”的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拜访多位非遗大师,明白茉莉花茶的底蕴,是张子建大师四十年写就“窨制七条椅”的工匠精神,是林碧峰大师“茉莉韵两岸情”的文化认同,是傅天龙大师以茶链接农户、企业、市场,实现共赢的振兴路径,更是“茶二代”傅晓萍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青春动能。
图为张子建大师传授茉莉花茶窨制技巧
图为林碧峰大师讲述两岸情缘
图为实践队员与傅天龙大师及其创新团队深入交流
科技赋能,践行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队深入黄石村花田、春伦集团车间、福州茶厂现代化生产线,在泥土芬芳与机器轰鸣中,探索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在实践中洞察一线需求。队员们在帮助茶农、花农劳作中,了解到传统种植采摘的艰辛,决心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分析,解决生产中难点,并与当地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这堂“耕读劳动课”启示农科学子,需扎根产业一线,聚焦实际问题,将实验室智慧转化为田间生产力,让千年非遗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向花农调研茉莉花种植一线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成员协助花农采收茉莉花
实践队员在生态茶园学习标准化采摘技法,并与茶农交流生产实际困难
图为实践队员们学习制茶
图为实践队与黄石村党委副书记林勇座谈交流
育才兴农,锻造“新农人”方阵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实践队着力探索育才新路。
在实践中聆听产业呼声。在座谈中,福州茶厂副总经理陈熠斐道出,老茶厂变智能工厂,亟须既懂传统匠心、又能驾驭现代科技的“新茶人”。园艺学院茶学系主任郝志龙教授指出,要通过课堂、实训、文化育人三平台协同,让学子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锻造高素质兴农先锋。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主任郝志龙教授为实践队队员讲解审评知识
图为福州茶厂负责人陈熠斐与实践队深入交流产业发展经验
在实践中培育希望的种子。实践最后,队员们走进小学校园,运用AI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编制宣传手册、制作文创产品,呈现非遗之美;开设非遗课堂,带领小朋友们上手体验非遗技艺,制作香包、品鉴花茶,同时还用萨克斯奏响《茉莉花》,带领孩童们在美育浸润中启蒙文化基因,播撒乡村振兴的未来火种。
萨克斯演奏《茉莉花》
图为孩子们被筛花工艺吸引
此次实践,是实践队员追随领袖嘱托、践行强国使命的生动缩影。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福建农林大学子当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厚植爱农情怀,以科技赋能,运用所学知识,破解产业痛点,成为扎根乡土、振兴乡村的生力军。(罗冰筠 徐静蕾/文 赵嘉科 杨萌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