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最近有两条相关新闻,值得联系起来思索:其一,是多位老人在某地一肯德基门店内占座纳凉却不消费,有的围成一桌打扑克,有的不脱鞋就躺在座位上睡觉;其二,是多地图书馆被迫变身“托儿所”,缺乏看管的孩子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影响馆内环境。
纵然现象背后各有缘由,但这两类行为无疑是值得商榷的。到快餐店长时间占座纳凉,无疑会影响商家做生意;图书馆既经不起闹腾,更担不起安全责任。本质上,这两种做法都逾越了公共资源使用的边界。
一方面,确有一部分公众文明素养不足;另一方面,这类现象也折射出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需求的错位。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许多小孩就靠一份外卖,在图书馆从早待到晚”。要说父母100%放心,恐怕不尽然。只是,找经营性托管机构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找社区托管名额又有限,让孩子待在图书馆里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说到底,这两种现象都触及了民生痛点。解决痛点,不能靠“野蛮生长”,而要有序引导。在“老人占座纳凉”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当地各个社区都有纳凉活动室,且对居民们免费开放。既然如此,老人们为何还是选择了快餐店?是活动室不被知晓,还是其开放并不到位?这需要当地街道认真研判实情,找到其中矛盾并发挥好调解作用,把老人们请到合适的场地去,别让快餐店过度承担公共服务的成本。
不管是“纳凉”还是“托育”,“一老一小”民生需求都值得被郑重回应。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事实上,呵护“一老一小”,也是近年来许多城市集中发力的重点。比如,重庆去年专门印发过《加强和改进“一老一幼”服务工作方案》,又在今年将“为未成年人提供假期公益托管服务12万人次以上”等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能否稳稳托住“一老一小”的需求,是最能检验城市治理精度的标尺之一。这两种现象,给各地带来了启示:让民生服务精准对接“一老一小”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顶层设计的落地之道。就供给而言,各地要聚焦高频需求,持续强化资源投入,用更多普惠性公共服务产品化解“无人带娃”“无处消夏”的难题。就信息触达而言,则需要各地加强公益服务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资源的分布及使用方式,让市民清楚知晓如何向“有为政府”寻求支持。
守护“一老一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但发现问题就是最好的切口。只有把人们的需求放在心上,将各项服务落到实处,城市才能成为“一老一小”的安居之所。(王瑞琳)
上一篇:开福区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