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福建福州的平安客户夏女士发现父亲病情严重,拨通了平安家医的电话。平安的家庭医生王主任仔细询问后判断,客户父亲可能是心肌梗死。1秒后,平安家医根据健康档案快速诊断,同时AI辅助导医导诊,快速安排了陪诊员以及就医的快速通道;10分钟后,平安协调到福州一家三甲医院,并为客户安排了陪诊服务;27分钟后,夏先生已经躺在急诊室的床上得到了救助。
这些真实案例中的极致服务,正是中国平安近年落实“三省工程”的部分成果。近日,财新智库与中国平安联合发布《2025金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称《报告》)基于全国1016名消费者调研数据,揭示当下的金融消费趋势。其中,费心、费时、费钱是消费者最突出的痛点,究其原因,是金融产品难以兼顾风险、收益、流动性的“不可能三角”。
《报告》认为,中国平安近年推出“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价值主张,并将这一理念落实为全集团层面的“三省工程”,提供了“不可能三角”的新解法。《报告》还指出,“三省工程”并非简单的营销口号,而是植根于中国平安对金融行业核心痛点的精准把握,其底层是"一梁四柱"的坚实支撑体系。
金融消费趋于稳健,消费者期待更“省”
防御型投资成主导,年轻群体养老意识超前觉醒
财富焦虑弥漫、风险意识提高是当下消费者心态的一体两面,即便是年轻人,也某种程度上告别了享乐主义,将更多金融产品配置在能抵御风险的产品上。
2025年,居民存款余额从2019年77.6万亿增至2024年143万亿,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却下降2.2个百分点。个体层面,消费者金融产品持有结构呈现"保险>消费>投资"的特征,配置医疗险、重疾险的家庭比例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无任何保险配置的家庭占比已降至10%。这些变化均折射出居民消费观从"及时行乐"向"保障未来"的显著转向。
分年龄段看,"95后"群体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养老焦虑——其对颐年养老的需求已超越消费娱乐与汽车金融。同时,29岁以下受访者中超半数认为应在35岁前启动养老储备,该比例较2022年提升6.7个百分点。从未考虑养老规划的居民比例从2021年21.5%降至2023年14.2%,表明养老金融正从"可有可无"变为"刚需配置"。
此外,消费者希望提高对未来的掌控感,医疗健康、保险保障的金融需求攀升。与之相应的是,高品质医疗养老需求仍存在缺口。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指出,目前国内存在三个不匹配:第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速不匹配;第二,居民在医疗养老服务上的人均支出和实际需要支出不匹配;第三,养老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他认为,三个不匹配就是商业保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这要求商业保险充分利用资源,与社保、医保体系做进一步的配合,以弥补三个不匹配。
普通人也期待“财富高定”
但金融服务未能完全解决用户痛点
《报告》分析的金融消费者画像表明,31-50岁已婚已育女性构成家庭金融决策核心,她们既需应对医疗教育等即期支出,又要规划养老传承等长期需求,催生出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需求——她们期待"财富高定"。
这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提出了考验——没有多元化的产品和投资渠道,就不可能有综合解决方案。报告据此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谁能抓住这种从个体理财向家庭综合金融方案的转变趋势,提供“一揽子”覆盖各家庭成员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动权。”
此外,尽管不少人都对财富增长存在焦虑,但“持币观望”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归根结底,是因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未能完全解决用户痛点。
调研数据显示,86.7%消费者对产品特性不满,74.7%抱怨信息不透明,73.4%认为客服体验未达预期。因此,超50%的"95后"有投资养老产品的意愿,但实际持有率不足29%,"75前"群体中75%有意配置养老产品却仅46.4%完成购买。
"三省"符合消费者期待,但存在“不可能三角”
以上用户痛点集中在“费心、费时、费钱”上,反之,消费者的诉求是“省心、省时、省钱”。那消费者怎么理解这“三省”?《报告》给出了答案。
省心:
35.1%的消费者认为省心就是安心,倾向于选择实力雄厚、值得可靠的金融机构;32%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流程清晰简单的金融服务;超过30%的消费者希望个人信息安全得到保障、软件服务简单易操作、客服人员足够专业。
省时:
49.7%的消费者认为省时是金融机构能高效处理自己的需求;45.1%的消费者希望能用一个账户享受多种服务;超过四成消费者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快速响应、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联系自己。
省钱:
多达51.3%的消费者认为省钱是能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支出;49.5%的消费者认为“赚钱即省钱”。
尽管调研报告显示91.5%消费者都将"省心省时省钱"作为金融服务核心诉求,但“三省”往往难以兼顾,因为金融行业存在“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是指金融行业中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难以同时兼顾的困境,具体体现为三重矛盾:
收益与风险正相关,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
便捷性与安全性存在矛盾,如互联网金融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面临信息泄露等风险;
个性化服务需更强的数据与算法支持,导致企业运营成本上升,难以兼顾低成本。
这三重矛盾使得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多重需求无法同时满足,成为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不可能三角"的平安解法
破局需从政策、消费者、行业三端入手
《报告》指出,突破不可能三角需要从政策、行业与消费者三端共同发力。
在政策层面,需强化市场监管,例如防范高风险产品引发的系统性波动,同时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清晰知晓"钱去哪了"。
用户素养提升则是另一重要支点。报告调研发现,接受过系统金融教育的消费者,其风险识别能力提升35%,对产品条款的理解准确率比平均水平高28%。当用户能理性认知"收益与风险正相关"的基本逻辑,市场对不可能三角的容忍度将自然提升,形成良性互动。
而在企业端,则需要通过提升科技能力,用智能服务撬动平衡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教授强调指出,缓解“不可能三角”矛盾的关键,是让金融机构利用数据和智能化手段,精准匹配用户的风险收益偏好,提供更具灵活性的金融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推销产品。《2025金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认为,中国平安的"三省工程"为破解金融行业的“不可能三角”提供了实践范式。
针对收益与风险的博弈,平安将AI能力深度融入融资业务。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推出的"行云2.0"智能贷款解决方案,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交易数据等1000+维度指标形成信用评分,实现95%用户在1.3小时内获得借款,同时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119.4亿元。
面对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冲突,平安以技术赋能流程优化。例如中国平安将AI能力融入融资业务流程,2024年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119.4亿元,同比增长10.4%;中国平安旗下的陆金所控股推出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2.0”,95%的用户可在1.3小时内获得借款。融资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得到兼顾。
而对于个性化服务与低成本的博弈,平安依托综合金融生态不断增强规模效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持有4个以上平安合同的客户占比达25.6%,形成"服务越精准、成本越低"的正向循环。丰富的综合金融产品体系、多元的触客渠道,持续支撑客户增长,2024年新增客户3207万,同比增长9.8%。
三省”工程的“一梁四柱”
这些解法背后,是中国平安近年落地的“三省”工程。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指出,“三省”工程师践行“金融为民”的立足点,驱动战略经营转型的出发点,增厚客户价值、实现平安愿景的全新起点。
支撑“三省”工程从理念落地为现实的,是"一梁四柱"的支撑体系。
"一梁"是指"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战略——在综合金融领域,平安主张"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打造了一个综合金融超市;在医疗养老领域,平安布局居家和高品质康养,整合医、食、住、行等十大生活场景,2024年超2100万寿险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新契约客户覆盖率近79%。
"四柱"分别是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专业服务和文化驱动。
科技赋能是效率基石
平安拥有2万余名科研人员,累计获得55080项专利,位列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榜首。例如,平安好医生开发的八大专科AI名医分身"平安芯医",能够提供从筛查到康复的一站式医疗闭环服务,辅助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产品创新则直击用户痛点
平安车险推出"三免信用赔"(免现场、免证明、免定损),面向三年未出险客户;平安健康险升级"平安e生保",实现全家共享免赔额,将120种重疾院外药纳入理赔范围。
专业服务构建起体验壁垒
在医疗场景,平安打造"医疗问诊+名医预约+住院协同+陪诊服务"四位一体体系,签约3000+三甲名医,提供"陪挂号、陪检查"等6陪陪诊服务,实现"当天约当天陪"。
文化驱动确保理念落地
《报告》认为,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中国平安已经将“三省”融入企业的DNA中,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自觉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行动。同时,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强调“包容与协同”,在业务之间形成互补,实现协同作战,让不同业务条线不只是简单地“拼盘”,而是深度融合,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
2025年,是中国平安深化落实“三省”工程的关键年。“‘三省’不仅是中国平安顺应市场需求做出的战略抉择,更是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探索与实践,也是企业与用户实现可持续共赢的最佳答案。”《报告》总结称。
校对:杨旭
责编: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