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以“石峰森立,如戟如笋”描绘云南石林;后世更因奇绝景观赞其为“天下第一奇观”。这片土地,至今仍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巅峰之作。
然而,它等待我们的远不止一张照片的定格,从匆匆“打卡”到真正“读懂”,这座大地密码宝库,藏匿着太多令人屏息的惊叹。
图源 石林融媒、石林风景名胜区穿越时光隧道,石林的诞生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地球史诗。
大约2.7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云贵高原曾是一片浩渺的浅海,无数海洋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它们逝去后,遗骸层层堆积、压实,形成了厚厚的石灰岩地层。当海水退去,大地抬升,这些石灰岩暴露于地表。在随后的亿万年间,丰沛的雨水携带着微弱的碳酸,对石灰岩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精雕细琢”,最终造成今天千峰耸立的石林奇景。
地质学家们研究发现,石林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地壳抬升、断裂和水流侵蚀作用,其形态演变至今仍在持续。
图源 石林融媒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石林是其中最为耀眼的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被评价为“地球演化史关键阶段的杰出例证”。
走近石林风景区,去看看这片凝固的惊涛骇浪。
图源 石林风景名胜区在石林核心区域,密集如林的大石林与小石林拔地而起,石峰最高可达40米以上,其典型的“剑状喀斯特”地貌锋利如刃,直指苍穹,那著名的“阿诗玛”化身石更以其优美轮廓诉说着动人传说。
移步至相对开阔的步哨山与李子园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如列队士兵,或如沉思哲人,在旷野中展示着雄浑苍凉之美。
图源 石林风景名胜区转而探访乃古石林(黑松岩),深灰黑色的溶蚀表层覆满石柱,粗犷嶙峋的形态宛如史前巨石阵,原始洪荒之气扑面而来。
万年灵芝石则是差异风化的奇迹,孤立的灰岩柱顶部因抗蚀性强形成“菌盖”,下部溶蚀变细为“菌柄”,加之植被点缀,恰似一株天地孕育的巨型灵芝。
图源 石林风景名胜区深入石林腹地,喀斯特的隐秘世界渐次展开,芝云洞内石笋垂悬、石幔叠卷;奇风洞以潮汐般的“呼吸”气流诉说自然律动;而长湖、月湖如碧玉镶嵌峰林间,以澄澈波光柔化了石的刚毅。
复杂的地貌也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原生植物如清香木、滇青冈,以及岩壁上栖息的多种鸟类、昆虫,共同构成了一个脆弱而珍贵的微型生态圈。
图源 石林融媒无论是穿梭于石峰之间,探秘于溶洞之中,还是小憩于湖畔之侧,每一次的“打卡”都因了解其背后的地质故事与自然传奇而变得回味悠长。
图源 石林融媒这个关于坚硬岩石的世界,实则流淌着滚烫的人文血脉。千百年来,彝族支系撒尼人便与石林共生共息,他们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房、铺路、筑田埂,“以石为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诗玛》叙事长诗在这里代代传唱,美丽勇敢的阿诗玛姑娘最后化身石峰的故事,为石林注入了永恒的情感与精神象征。
图源 石林融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撒尼人高举火把巡游田间,驱邪祈丰;夜幕下松木火把熊熊燃起,男女围着篝火踏响“左脚舞”,大三弦的浑厚节奏与“赛啰赛”的歌声在石峰间碰撞回荡……这些微小的人文符号,正以与岩石同样缓慢的速度,积累沉淀。
图源 石林融媒石林,这方无价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世界遗产的守望者,管理者重任在肩:科学的监测系统时刻关注着石峰的风化状况;游客的游览线路经过精心设计,最大程度减少对脆弱地貌的干扰;创新的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保护石林,关乎那些令人屏息的嶙峋石峰,更深系其下复杂的水文命脉、其间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其绵延上千年的活态文化。
得益于这份坚实的守护,石林的生命力正以更鲜活的姿态绽放。
2025年,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持续“出圈”。湖南卫视《乘风2025》在石林奇峰间取景录制,亿年地质奇观震撼荧屏;人气主播董宇辉探访石林,带亿万网友领略地质传奇;“阿诗玛”IP金属冰箱贴年销量突破10万件,文创产品备受青睐。如今,石林打破“地质教科书”的传统印象,向世界展现自然遗产历久弥新的魅力与蓬勃的时代活力。
美丽中国、七彩云南,唱Xiang民歌、果然大观。7月10日19时,“民歌大观”第36期空降“阿诗玛故乡”——石林!在奇峰怪石的天然舞台,撒尼人用最燃的歌舞点燃火把节前夜!全球网友,快来云端加入这场“马铃响来玉鸟唱”的狂欢派对,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多野、多带劲!
来吧~走进石林,从视觉到听觉,完成一场从“打卡”到“读懂”的升华之旅。
-END-
来源 | 拾在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