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胥海树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坚持以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与精益生产的“双融双促”新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紧抓沈北新厂区建设契机,以打造“精益单元标杆”为目标,在“一厂两地”发展模式下,将党的建设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高效率、高质量的“精益工厂”转型。
上下同步以精益文化引领管理
“上协同”为根基,构建整体框架。复合材料分公司通过“以评促建”和管理层的协同合作,明确管理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了清晰的“精益制造”管理路径,科学优化生产区域规划、产品(工装)分族分类及物料供应路线,锚定涵盖12个精益单元和7个业务部门的2025年“精益制造”目标。通过“上”层规划引领、“下”层执行落地的举措,构建了上下贯通的精益管理模式,推动目标实现。
“下参与”为核心,推动基层落地。从“规范级精益工厂”与“规范级精益单元”建设入手,推动各部门、各环节实现高效协同,鼓励基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将精益理念融入具体实践,提倡人人践行精益的行为。优化问题反馈机制,建立激励制度,加强精益培训,激活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努力”为目标,实现管理提升。在精益文化的引领下,分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一线员工到管理层,每个人都被鼓励提出创新思路和改进建议。通过设立“精益改善奖”等激励机制,不断激发这条链条上的“价值流”,形成了“人人参与、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这种“同努力”的精神,既是精益文化的体现,也是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内外兼修以精益文化创新管理
弘扬“匠心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模式,将精益文化融入企业发展的血液。内化于心,企业精神成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外化于行,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革新,推动生产的持续优化。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化于心,精益文化的可持续创新。分公司始终坚持以精益文化为核心,通过分层例会“点滴教育”不断向员工宣贯精益文化,将精益精神内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员工们不仅要注重操作规范,还要主动思考如何优化流程、减少浪费。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上,还反映在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中,为分公司的精益改进提供了源源动力。
外化于行,精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聚焦固化工序“瓶颈”的突破,实现了系统的整体优化。以固化工序为控制点的前拉后推式生产模式,运用精益管理思路和科学的管理流程,从材料体系和空间布局的角度进行探索,尝试多层进罐和制定标准组合进罐包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从厂级计划到工位计划的逐级分解和精准执行。这一改进不仅减少了资源冲突和浪费,还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融会贯通,日常改善的可持续改进。分公司通过对无损检测、表面处理、装配等内部工序的联合排产,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降低了能耗和物料损耗。通过持续进行PFMEA分析和质量改进,全面优化流程,逐步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冗余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了运营效率,推动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
点面结合以精益文化提升管理
通过建立“点面结合”的管理举措,实现了局部与全局的系统性优化。在实践中,分公司以具体生产环节为切入点,通过数据分析、流程再造、标准作业法和员工培训等举措,实现效率与质量的显著提升。分公司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倡导总结成功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其他管理领域,构建起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全面优化。
着眼于点,示范引领下的管理突破。分公司通过六西格玛对异常点进行系统梳理,识别出制约效率的关键瓶颈,并结合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精准定位瓶颈问题的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分公司还建立了动态监控机制,通过对改进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确保每项举措真正落地并产生实效。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局部效率,更推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实于面,系统改进下的管理提升。通过“以评促建”的成功案例提炼总结,推广至其他部门和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管理模板。以开展精益管理培训、设立改善建议机制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全面优化,发挥协同效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个层面的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沈飞复合材料分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聚焦实物质量提升为目标,推动流程化与持续改进”总体要求,以上述“精益制造”具体举措为抓手,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拉通与对齐,实现工作闭环管理,推动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用实际行动践行高质量发展使命,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