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杨燕群
在浙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校院企顶尖人才“互聘共享”计划的双重驱动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已成为破解产教“两张皮”困局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嘉兴南湖学院扎根红船起航地办学,锚定城市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和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为抓手,以现代产业(人才)学院建设为纽带激活校政企协同创新生态,有组织地引领广大师生把创新创业的论文写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一条“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的发展道路。
一、机制创新:双轨驱动锻造“三支队伍”
一是建设“躬身入局”的干部队伍。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部署,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大人才观”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领导干部投身地方产业发展。班子成员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党员干部领衔组建智能家居、绿色纺织等6个产业服务专班,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将服务地方成效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通过“领导干部包产业、中层干部联企业、青年干部驻项目”的三级联动,近两年促成校企联合攻关课题43项,横向到账经费突破1000万元,真正实现“把办公室搬到车间、把决策会开在生产线”。领导干部的躬身示范,带动全校形成“围着产业转、盯着需求干、锚定干中学”的实干生态。
二是建设“互聘共享”的产业导师队伍。学校把人才互聘共享作为“破四唯”和“立新标”的突破口,加强制度优化和政策倾斜,为人才互聘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创新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双聘机制,从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雅莹集团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选聘技术高管担任产业教授,深度参与特色实践课程与科研开发等工作。同时,推行校内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挂职制度,如建筑工程学院的袁克龙教师,为企业新产品提供数据支撑,产品上市后产生经济效益达5.8亿元,并获评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此类创新实践工作,为逐步形成跨界融合“双向赋能”的人才互享格局打下基础。
三是建设“四维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对标“产业伙伴型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引育工作。建立“教学能力、产业经验、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价体系,将企业挂职等经历纳入薪酬绩效、考核晋升指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自主创办或以“成果使用权+技术服务”入股形式参与创办科创型企业,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本领能力。教师通过“双师型”认证并享受专项绩效奖励,带动横向课题经费同比激增48%,有效推动师资队伍从“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
二、科技服务队:下沉一线激活产教融合创新动能
一是“一链一队”精准对接产业企业需求。组建智能家居、新能源材料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分队,构建“企业出题—学院解题—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市场验证”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如《金属硫化物基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海水制氢性能研究》和《渔藻之箱——箱式育藻尾水自净智能化系统开创者》课题围绕嘉兴市地方产业需求,双双入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决赛,并同时斩获一等奖,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工业设计分队与企业共同开发的《模块化鱼饲料》《TJSC智能产线设计》精准对接市场的痛点和堵点,分别斩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和产品设计奖,助力地方企业转型发展。
二是“三级孵化”成果转化初显成效。学校积极打造在嘉科研平台、校内教学单位、地方产业集群、行业龙头企业等“四位一体”深度合作的现代产业(人才)学院矩阵,围绕嘉兴“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构建“实验室概念验证—产业学院中试—产业园量产”的梯度转化体系,系统性成立市科创金融国家改革试点研究中心、数智管理研究中心等13个中心,一体化打造市校横向合作平台。建筑工程学院聚焦建筑物结构健康监测、新型建筑材料(3D打印)、BIM技术开发与应用、地质数值仿真等重点领域,积极联动地方建筑、建材和家居装饰等行业,深耕横向科研服务,已取得横向课题近30项,合同金额近1000万元。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横向研究项目,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协同育人。
三、实践成效:产教共生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是人才供给结构性升级。学校聚焦高水平城市应用型大学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应用导向,明确“工科为主、文理结合”的办学方向,重构“精学科、宽专业、厚基础”的培养体系,紧密结合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行业产业实际,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全面评估和系统优化,专业从44个调减为25个,学科专业设置与嘉兴产业匹配度达到100%,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更强,人才供需匹配度更高。二级学院以课程与产业精准对接,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高度适配,确保工科学生1/4的教学时间在产业集群上培养,通过与台华纺织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近三年输送200余名“准工程师”,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留嘉率大幅提升。
二是助力产业集群能级跃迁。通过“四链融合”创新实践,形成智能家居、绿色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创新服务团队,助力产业协同创新突破。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学校教师参与制定《智能家居设计规范》等3项行业标准,填补产业空白;周余庆教授领衔的智能制造与运维团队攻克“加工过程刀具在线监测技术瓶颈”,研发的“精密加工过程刀具状态在线智能运维系统”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10%以上,降低刀具成本20%以上;李国庆博士入驻企业后主导钙钛矿太阳能薄膜电池开发项目,成功搭建嘉兴市首条中试产线,将电池效率从3%大幅提升至26%;学校还助力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速形成“高校研发+园区转化+企业应用”的创新生态闭环。
四、经验启示:校政企深融的“南湖范式”
一是加强应用型办学的顶层规划。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精学科、宽专业、厚基础”人才培养金字塔体系,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找准共赢结点、打通制度堵点、建立平台支点,以项目驱动,构建产科教一体化发展生态。依托产学研合作与现代产业(人才)学院载体,将行业痛点和企业需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双提升。
二是加强应用场景的政策保障。通过创建“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园区、待遇看贡献”的柔性用人机制,突破人才流动体制障碍,实现校政企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转化为教学科研场景,构建“干中学、学中创、创中产”的创新生态,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逐步建立“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智力输出+企业资源反哺”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是加强落地运维的实体建设。学校通过创新实体化运行机制,政校园企四方协同、项目化驱动,成立三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实体机构,打造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汇聚属地园区内企业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及场所,为现代产业(人才)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嘉兴南湖学院以“三支队伍”建设为支点,撬动校政企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实施“166”教、科、人一体化改革任务清单,探索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同类高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浙江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生态提供了基层样本。面向未来,学校将通过在现代产业(人才)学院设立功能型党支部和党员先锋岗等举措,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产教融合示范区,为嘉兴加快建设智造创新强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作者系嘉兴南湖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