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沐芸
“老师,我用AI写作业会影响分数吗?”“老师,您讲的内容和AI的回答不一样。”思政课上,听到这样的提问、看到讲台下许多同学借助人工智能搜索答案,讲台上的我深刻意识到:传统的实体课堂已深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
身为教师,我的职责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人工智能似乎也能做到很多:提供海量信息,24小时在线答疑,甚至能提供情绪价值。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产生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之争,也向教师作为学生“价值引导者”的角色发起了挑战。正因如此,在思政教育中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引导他们成长为自主思考、明辨是非、富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学生会拿着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和信息来询问:“老师,您怎么看?”我往往不着急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评判前先要辨真假、追来源,这是最基本的思考方式。AI说的一定对吗?”学生的疑问背后,是当今大学生对新技术的好奇与困惑,也折射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在新技术面前,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拒绝、排斥,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新技术,引导他们走出算法的迷思。
日常交流中,部分学生坦言“有时会感到孤独”“被信息茧房影响”“虚拟社交带来一些烦恼”。教师注重价值引导,方能打破人工智能的幻象。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应多多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困惑,鼓励他们敞开心扉表达真实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树立理想信念,在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创造人生价值,让精神家园变得更加充实。
数智技术给思政课带来了新挑战,也孕育了新契机。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学助手,而非课程的主导?破题的关键还是要回到学生本身——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成长为独立思考、精神丰盈的大学生。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报记者闫伊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