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魏静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及社会教育的补充性作用,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任务。政府部门要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保障和协调,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担责任,合作应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区教育部门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出有针对性、符合实际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此机制要串联起始管理、过程监管、效果评估的全过程,并将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参与主体纳入进来,为协同育人机制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明确的方向。同时,还应该明确家庭、学校及社会各自的责任及任务,确保三方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还需要畅通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之间的交流,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评价机制的制定也至关重要,要定期开展协同育人的实效评估,及时调整育人策略,也为后期优化提供依据。总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可以更好地集中各方优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家校社”三方协同合作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第一,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起点,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第二,学校作为学校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利用好集体资源,打造家校交流机制,通过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由于社会教育内容及形式广泛,学校要定期邀请社会机构来校举办讲座,拓宽学生视野。第三,社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补充,依托资源优势,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共享教育知识,构建全方位服务大学生发展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短板,也为家庭教育提供有益支持。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要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保障三方权益,促进三方交流协作,全力支持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三方协作将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丰富现有教育资源,而数字化教育资源则为数字课程、在线教育开辟了更宽广的天地,便于大学生学习。比如,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大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此外,还需要结合社交媒体、线上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学习交流的合作与共享,提高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团队化。要建立内容涵盖全面的社会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公平。整合各类教材、学术成果、教学设计形成精品教学资源,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有效化解因地域、社会发展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具体来看,学校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创建,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发布,并同步与家长及社会教育服务部门进行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家长、社会进行内容的补充及完善。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将进一步提高家校社三方的资源利用率,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对于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意义非凡。因此,要从组织保障、交流协作、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开展探索,发挥家庭、学校及社会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全程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项目编号:SGH24Y2413)。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