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7月21日,记者走进常山县同弓乡金川源村的常山胡柚种苗繁育中心,十座连栋大棚沿着清澈的水库岸边顺势铺开,依山坡错落分布。棚内棚外,大小不一的胡柚植株长势旺盛,绿意盎然。这里不仅是新晋的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去年还获评省级数字农业工厂。荣誉加身的背后,是常山胡柚育苗产业的硬核实力。
常山胡柚是酸橙的栽培变种,在当地有着超过600年的栽种历史。近年来,常山精心打造常山胡柚这一“土特产”,截至2024年底,常山县的胡柚种植总面积已达10.6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7.2亿元,带动全县10万从业人员增收超12亿元,昔日的普通胡柚已变身成为富民强县的小“金”柚。
要让胡柚产业行稳致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是关键,而优质种苗繁育是基础。据常山县农业农村局胡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汪丽霞介绍,该繁育中心已累计培育优质种苗120万株,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起,常山县每年开始无偿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至今已发放10万多株,“明年将再有13万株种苗出圃,免费送百姓手中,为产业发展护航。”
新品种繁育:为标准化种植打下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常山就对胡柚样品进行果实品质鉴定,开启良种选育工作,至今已传承到第三代科研人员手中。”汪丽霞说,2017年胡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常山胡柚种苗繁育中心也完成改造提升,整个苗圃占地160亩,目前共保存70多份种质资源,以酸橙类为主。
优质胡柚,始于种苗。汪丽霞坦言,过去本地柚农多自行嫁接或从市场购买种苗,导致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果实品质。为从源头上提升胡柚品质,当地科研团队持续发力新品种培育。
“依据食用、药用、加工三个功能导向,我们已培育出脆宝、常山柚橙9号、脆红等12个胡柚新品(种)系。这些品种大多从芽变中选育而来,是农户与几代科研人员‘双向奔赴’的成果。”汪丽霞解释道,胡柚作为木本植物,若仅采用杂交选育,周期长达十年以上,而芽变的成功概率虽然仅为万分之一,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选育周期相对较短。近年来,科研人员频繁下乡,在实地选种的同时认真科普,既让种植户了解优秀品种潜力与标准化种植方法,也引导他们留意田间胡柚异变情况,形成“发现-反馈-选育”良性互动,加速了品种改良进程。
种质资源圃里,随处可见的“01-7”品种无疑是当前主推的“明星品种”。汪丽霞介绍,该品种于2001年启动普选工作,目前正在审定中。与传统胡柚相比,“01-7”品种具有挂果早、丰产性高、商品果率高、果皮薄、果肉糖度高、化渣性强、不易枯水、耐贮藏等优点,已在常山推广种植2万余亩,平均单产从2吨/亩提升至4吨/亩。
此外,种质资源圃还孕育着多个充满产业潜力的新品种。“你看,这是常山柚橙9号药用型新品种,是专为药用培育的专用品种。”汪丽霞指着一片低矮的胡柚苗说,该品种在2019年就启动驯化与成分分析,外观虽与普通胡柚的小青果相差不大,但其有效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比普通胡柚小青果高20%至30%,黄酮类物质高10%左右,“旁边那个是脆红品种,果皮果肉均呈红色,果肉特别脆,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口感需求。”
科技赋能:让育苗插上了“智慧翅膀”
在现场,记者只要稍稍抬头,便能看到一个个育苗连栋大棚内一块块悬空挂着的大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土壤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汪丽霞相告,传统育苗“靠天吃饭”,而种质资源圃里已初步构建胡柚育苗数字化模型,通过200多套光照、空气、土壤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关键指标,实现生产过程“机器换人”。工作人员可根据数据通过手机远程操控风机、湿帘和灌溉系统,精准呵护柚苗生长,为选苗、育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数字模型的精准控制,柚苗出苗率从60%提升至80%以上,优果率提高90%以上,综合产值保守测算提升35%以上。”汪丽霞说。
种质资源圃里,一块块实验牌引人注目:功能性栽培试验、可减少除草作业的反光膜试验、胡柚完熟栽培试验……一批技术试验正在推进,为高品质的胡柚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的触角目前还在不断延伸,病虫害预警系统正在加速研发。汪丽霞表示,当前胡柚病虫害识别主要依赖经验和实地观察,尤其7月中旬气温升高后,锈壁虱进入高发期,易导致果实表面不光洁,红蜘蛛等虫害也需精准防治。尽管目前会统一发布防治方案,但地块间病害情况仍存在差异,防治效果因此受到了限制。“未来预警系统建成后,将实现病虫害精准识别与针对性防治,大幅提升防治效率,进一步保障了果实品质。”汪丽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