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模拟巡回仲裁庭、聘用快递员成为兼职调解员、打造专属调解纠纷空间……聚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西城区仲裁院以多种方式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基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的预防与化解。
以案说法
模拟庭审解读劳动政策
近日,西城区仲裁院联动西城区总工会、椿树街道调解中心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巡回模拟庭活动。以“情境展示+以案释法”形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和相关企业呈上一堂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法治教育课。
据了解,西城区仲裁院以真实案例为蓝本,精心打磨包含外卖员、快递配送员与平台站点争议元素的模拟庭审脚本,围绕劳动关系认定、劳动合同解除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关切的法律问题展开深度演绎。
庭审环节中,椿树街道新就业形态一站式多元解纷站点调解员、快递站点负责人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分别化身书记员、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专业仲裁员协同配合,高度还原真实仲裁庭审场景。严谨规范的庭审流程、条理清晰的辩论环节,让在场人员沉浸式感受法律的庄严与权威,切实增强尊法守法意识。
巡回模拟庭审结束后,仲裁员结合指导案例,对新就业形态劳动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解读,针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等疑难问题“抽丝剥茧”,深入剖析工资支付、劳动合同解除等环节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就庭审常见举证要点进行细致提示。此外,仲裁员重点推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渠道,有效提升纠纷源头化解效能。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案例了解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以后会依法守护自身权益。”
快递员成调解员
行业自治效能加倍
近日,椿树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将一份特殊的聘书送到了快递员刘华的手中,刘华成为西城区首批“小哥调解员”。这份创新举措的初衷,从刘华的话中便能清晰感知:“跑了很多年快递,平台规则、结算方式、同行们的难处,我闭着眼都能说清。”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争议往往缠绕着“平台与从业者关系认定”“工单结算标准”“算法化管理纠纷”等行业性难题。传统调解中,专业调解员虽熟稔法律条文,却难免对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实操细节不甚了解。而快递员常年奔波在配送一线,对抢单机制、超时扣款、报酬计算等“行内事”了如指掌,更懂同行面对纠纷时的顾虑——是怕维权影响派单,还是不知如何举证工作时长?这些“第一手”认知,正是破解纠纷的关键。
为此,西城区仲裁院以增强行业自治效能为出发点,倾力打造“小哥调解员”队伍。通过发布《西城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站点建设指引》,推动该街道基层调解组织着重培育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担任兼职调解员,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快递员“普法”与“调解”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快递员在工作中主动宣传法律知识,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有效减少因误解引发的争议;另一方面,快递员参与调解,能结合行业特点找准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助力矛盾纠纷的内部化解。在仲裁院指导下,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出“同行调解”“以新助新”等特色模式,便是这一举措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西城区已有12名“小哥调解员”持证上岗。
多措并举
助力新业态健康发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当前及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为此,西城区仲裁院通过完善“一中心多站点”一站式调解路径,打造人社牵头、部门协同、行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擦亮“业美就在西城”品牌。以西城区一站式调解中心为枢纽,整合劳动争议专业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力量,加强巡回调处工作,强化示范宣传效应;强化劳动争议分级精细处理,优化监管、调解、执法、仲裁环节衔接配合,形成“预防在前、联动处置”的闭环体系;延伸街道解纷服务站点建设,指导15个街道打造专属解纷空间,完善工作流程与服务公示,推动站点与人社服务圈功能整合,促进解纷服务功能下沉,全方位提升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效能。
下一步,西城区仲裁院将持续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权益保障,优化升级区、街两级一站式多元解纷站点功能,完善调解“指导员”工作机制,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基层解纷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普法宣传与培训模式,提升劳动纠纷预防化解质效,并进一步拓展“一刻钟人社服务圈”覆盖范围,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本报记者 陈曦
上一篇:职工“小菜园”营造温馨“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