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淮南日报)
记者 汪乔 通讯员 刘馨
一条路,托起民生期盼。一条路,带动就业增收。
仲夏之时,砀山县李庄镇的压路机轰鸣震颤,村民们挥汗如雨,泥浆与汗水交织中,一条承载着希望的新路正在皖北平原上延伸。
2024年11月以来,李庄镇扎实推进2025年提前批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通过村民自建模式,让群众在筑路过程中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技能提升”的双重收获,生动诠释了“建设家乡”与“富裕家乡”的完美统一。
“在家门口干活就把钱挣了,还能给家乡做贡献,可不得干劲十足!”村民徐加宝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道。
李庄镇的故事正是安徽省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江淮大地上,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火热推进中!
从“外请外包”到“自主自建”的理念之变
什么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与以往传统的工程模式有所不同,李庄镇此轮以工代赈项目,精准地将“赈济”目标锚定在带动就业增收这一关键任务上,果断摒弃了过去“一包了之”的陈旧做法,大胆创新采用“村民自建”这一充满活力的机制,秉持“群众参与、就近就业”的原则,积极吸纳本村及周边的群众投身到施工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了让“自己人”修“自己路”。
在朱店社区徐庄路的施工现场,村民徐加宝正麻利地修整路面。
徐加宝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料,以往由于家庭的牵绊,他无法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现在可好了,不说能挣多少钱,关键是在家门口干活,既照顾了一家老小,又能为家乡建设出份力!”徐加宝的喜悦,正是李庄镇将以工代赈政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截至目前,项目已新建道路10余公里,直接带动275名本地劳动力稳定务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99.1万元,更推动了务工群众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项目依托施工管理机构,就地开设“田间课堂”,针对工程需求开展混凝土磨光、支模、安全操作等实用技能培训4场,覆盖村民281名。技术骨干现场示范、跟踪指导,确保村民“干中学、学中精”,为村民长远增收埋下了金种子,真正做到把“工”用起来,把“赈”发挥出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保障双赢。
从“打工者”到“主人翁”的角色重塑
“过去修路,咱是给‘老板’干活,这回不一样了,从量地划线到拌灰垒砖,都有咱自己出的力!给自己村修路,这干劲能不足吗?”
朱店社区村民孙坤鹏抹了把汗,望着眼前平整延伸的水泥路,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
村民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李庄镇275名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村民心里共同的感受。
当薪酬与集体福祉紧密相连,斤斤计较的“打工心态”悄然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甘愿奉献、共建家园的集体自觉。
角色转变的起点,源于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项目理事会。
这个由村里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的骨干组成的“自建指挥部”,让村民们共同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监督,不仅参与项目决策,还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让决策权与监督权回归村民手中,彻底扭转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局。
项目理事会成员张会战感触尤深:“最大的变化是大家的态度,以前修路清障,干部得挨家挨户‘磨嘴皮子’。现在,村民主动清理门前屋后、田间地头的障碍物——路是给自己修的,谁不上心?”
当村民意识到脚下的路承载着自家的未来,“被动等待”自然转化为“主动建设”。
项目开工以来,理事会高效运转,已召集6次村民代表大会,收集关于路肩宽度、错车道设置、农用机械转弯半径等合理化建议15条。这些从泥土里长出的“金点子”,让图纸上的线条真正有了乡土的温度与智慧。
朱店社区汪楼自然村的路段,便结合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优化了排水沟设计,更好应对酥梨收获季的集中降雨。这条由村民双手“自修自建”、串联起阡陌田畴的新路,不仅畅通了村庄的脉络,更成为李庄镇以创新实践生动诠释国家“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政策内涵的鲜活缩影。
从“单向管理”到“双向奔赴”的治理升级
对于朱店社区的村民周学杨而言,这条自建路的意义远不止于脚下平坦。
“以前是干部指方向、定调子,咱们只管听安排,心里有时还犯嘀咕。现在不一样喽!”周学杨脸上满是笑意,“路修好了,心也近了。过去觉得干部是‘管’我们的,现在感觉是‘一起干’的,有啥想法都敢提,提了还真管用!”
一条路的修筑,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则在无形中夯实了乡村治理的信任基石。
以往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干部与村民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隔阂和距离。而如今,通过“村民自建”的实施方式,镇村干部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与村民们同甘共苦,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深度的互动与合作,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镇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诚意,也让干部们更加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彼此之间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为未来乡村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海奇感慨:“以前开会坐台上讲政策,下面总有嘀咕声。现在并肩在工地流了汗,再坐一条板凳上商量事,村民眼神都不一样了,那是真信任!”
项目理事会的成功实践为村务公开、民主协商提供了可复制的“李庄样本”。村民们发现,自己的声音不仅能被听见,更能切实改变家园的面貌。这种“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的良性循环,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从理念之变到角色重塑,再到治理升级,李庄镇以“村民自建”模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打通了一条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与乡村善治的创新路径。
2019年以来,李庄镇所在的砀山县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4个,项目累计投资1.32亿元,发放劳务报酬4000余万元,就近就地带动就业人员5000余人。
四十年来,安徽以工代赈工作硕果累累
李庄镇的故事并不是孤例。
2025年初以来,霍山县衡山镇柳林河畔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已成常态。这个总投资480万元的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70余万元,既解决通行难题,还将惠及1万名周边群众,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当地众多企业生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站在杜家冲村新修的水泥路上,茶农张先成算了一笔账:“去年春茶季,我们通过新修的路运出3万斤鲜叶,茶农人均增收8000元”。这条以工代赈项目修建的新路,将高山茶运输时间缩短一半,更吸引游客自驾前来,周末车队绵延如龙。
而在潜山市天柱山镇,以工代赈项目让7公里环山公路彻底贯通。民宿老板葛军信心倍增:“我们去年营业额约50万,今年路通了,相信营业额能翻一番!”
据了解,1985年到2024年间,安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总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共建设各类乡村道路超过6万公里,整治农田1500余万亩,建设小型桥梁、涵洞、水塘4000余座,新(修)建堤防、干渠1600多公里,人畜饮水工程9813处、解决了1100余万人的吃水困难问题,治理小流域1000余万亩,铺设各类给水管、雨污水管线(网)30余公里等。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处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安徽省在财政部等四部门2021、2022、2023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获得“A”等次;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工作推动力度大、总体成效明显”的省份,并获省政府领导肯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安徽省第三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资金5.83亿元,资金投向聚焦县域内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和低收入人口,优先吸纳外资外贸相关企业返乡人员、返乡农民工、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和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支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3个,累计新建各类道路288千米、渠道20.7千米、河道沟渠清淤62千米、修建护坡护岸(挡墙)70.9千米、雨污管网64.3千米、农村小型桥梁(涵)190座等。项目预计带动2.06万名群众务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2.74亿元,预计设置公益性岗位255个。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的重要作用,督促各地抓好项目实施,助力群众稳就业促增收,实现“小项目”撬动“大民生”。
压路机仍在坚定地向前推进,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江淮大地上,一条条由群众一锹一镐亲手“编织”的幸福路,正坚韧地向前延伸,穿透田野,连接远方。
它承载的,远不止车轮的碾压;它夯实的是民心的地基,激活的是共富的源泉,通向的是一个个乡镇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奋楫争先的壮阔未来。
当机械的轰鸣最终化作田园的宁静,一条条产业路、民心路、振兴路,必将如金色纽带般,将江淮大地更加紧密地系在繁荣发展的时代坐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