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而瑞地产研究发布2025中国房地产投资前景排行榜。就2025年TOP5位次变化来看,上海、北京以绝对优势继续排名前二,两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方面均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超2000万的常住人口保障了巨大的自然住房更替需求,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其拥有着巨量刚性住房需求,而大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8平方米的现况,也使其拥有着更大的住房改善空间。再加之两地在“00年代”已渡过了新房成交规模的高位时期,早已先于全国楼市进入供求平衡的新阶段,如北京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年交易量,对于现阶段北京存量住房规模而言,相当于住房更替周期超过80年。
两地已经连续把持全国房地产投资前景排行榜TOP2的位置达到11年,上一次有城市挑战二者地位,还是在2015年楼市交易规模急剧扩张时的2015年,彼时广州凭借更高的交易规模超过北京跻身第二。
中国城市房地产投资前景排行榜
榜单整体解读
PART 01 格局:上海、北京稳居前二,TOP50城市新房销售与GDP全国占比“双过半”
就2025年TOP5位次变化来看,上海、北京以绝对优势继续排名前二,两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方面均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超2000万的常住人口保障了巨大的自然住房更替需求,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其拥有着巨量刚性住房需求,而大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8平方米的现况,也使其拥有着更大的住房改善空间。再加之两地在“00年代”已渡过了新房成交规模的高位时期,早已先于全国楼市进入供求平衡的新阶段,如北京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年交易量,对于现阶段北京存量住房规模而言,相当于住房更替周期超过80年。两地已经连续把持全国房地产投资前景排行榜TOP2的位置达到11年,上一次有城市挑战二者地位,还是在2015年楼市交易规模急剧扩张时的2015年,彼时广州凭借更高的交易规模超过北京跻身第二。
深圳排名跃升至第三。一方面是凭借更强的经济活力人口吸纳能力,疫情解封后2年GDP平均增速达到6%,2023年以来常住人口增长33万人,在TOP10城市中均高居第一,再加之大量优秀企业集聚、以及临近香港带来的人才集聚优势,其需求侧支持始终居于全国第一梯队。再加之近年来深圳在供给侧方面的良好管控,以及发展高品质住宅对于深圳存量改善需求的进一步挖潜,深圳楼市呈现出了更强的发展韧性,据CRIC监测数据,2024年深圳商品住宅成交金额达到3216亿元,同比上升23%,是TOP5中唯一成交金额上涨的城市。
杭州、成都作为二线城市中的翘楚,近年来稳定在第4、5名的位置,两地的特征也很相似,其一是更强的需求侧韧性,不同于大多数城市的交易量在2021年后即进入下降阶段,两地商品住宅成交金额在2024年才出现转降,且成交金额均维持在2500亿以上;其二是可控的库存风险,两地广义消化周期、狭义消化周期均维持在3年以内和18个月以内的健康范围;其三是高涨的企业投资热情,频频拍出高溢价宅地,2024年杭州和成都经营性用地平均溢价率分别高达14%和7%,远高于二线城市4%的平均水平。
从资源集中度情况来看,前景排行TOP50城市中有18个三线城市,较上年减少一个。就2024年数据来看,这50个城市拥有全国34%的常住人口,集中了50%的GDP,并且商品房成交面积也达到了全国的50%。在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超过1.3亿的流动人口支持下,TOP50城市购房需求表现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其中位居TOP20的城市在供给侧管控、高品质住宅建设等方面均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2025年下半年楼市有望走出更加明确的筑底企稳行情。
PART 02 分化:需求侧支持部分沿海城市排名上升 封关利好下海南省尤为突出
在投资前景排名中,本文综合考虑市场容量、市场供求、购买能力等城市基本面情况,同时将高校在校生数量、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土地财政依赖度、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教育支出、五星级酒店数量等外部因素也作为关键项目进行打分作为参考,从而得出最终排名。
从各能级城市综合排名情况来看,各能级城市内部排名出现明显变动,譬如二线城市中天津、济南、南宁等城市排名显著上升,主要是得益于库存指标方面的优秀表现,三线城市中,温州、中山、珠海、三亚、儋州等沿海城市排名明显上升,主要是得益于需求侧支持,外来人口较多,改善需求较强,其中位于海南岛的三亚、儋州,更是在2025年封关预期聊下,需求侧迎来了新的增长点,如三亚在2024年交易量延续高位的基础上,2025年上半年三亚商品住宅成交增幅接近五成。
一线城市方面,2025年迎来了更为出色的需求侧表现,上半年新房累计成交面积保持着13%的同比增幅,二手房成交更是同比增长22%,一二手房成交规模的同比反弹表现均显著优于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在行业大力发展高品质住宅的当下,作为拥有更多高净值家庭的一线城市,近年来高端住宅市场已然成为了新的需求增长点,一线城市的主城核心区去化速度也明显优于外围。土地市场方面,一线城市更是频频拍出高总价高溢价地块,京沪深高单价宅地成交更是屡见不鲜,并在2025年均已刷新各自的招拍挂宅地的楼板价纪录(北京海淀、深圳前海、上海徐家汇)。客观而言,当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运行模式已不同于其他城市,作为国内城镇化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最为发达、存量住房需求最为充沛的城市,其供应、需求、库存、投资等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城市,其中城市发展空间更大、副城发展更为成熟的上海和北京更加突出。
二线城市平均排名相比上年前进了2名。作为区域性的人口集聚中心,二线城市在需求侧支持方面表现更佳,而作为省会或独立二级财政的地位,也使其在供给侧和融资调控方面能够调动更多相关资源。就城市排名变动来看,最值得关注的是天津,排名上升12个位次达到第7。作为国内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在教育升学方面优势突出,再加之近年来适时放开的限购、降首付比例、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的放开等,近年来天津外来人口购房积极性显著提升,并带动一二手房交易热度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天津新房开盘去化率维持在六成以上,显著高于大多数城市三成左右的平均水平。济南上升6个位次至17名,南宁上升8个位次至23名,二者突出优势在于库存指标控制较佳,如济南狭义消化周期不到15个月,而南宁近年来大幅收缩供地规模,土地消化周期仅有1.1年。相对应的,苏州、宁波、福州等城市则是受制于较高的房价水平限制,需求侧筑底韧性不足,排名均较2024年有所下滑。
三线城市平均排名与上年下降2个位次,温州、中山、珠海、三亚、惠州等城市表现较为突出,较2024年提升5名以上,均跻身TOP50行列。这些城市均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外来人口较多,得益于近年来地方政府适时推出稳市场新政,库存指标、市场成交等指标均在持续改善。尤其是位于海南岛的三亚,作为海南岛第一旅居置业目的地,得益于近年来海南岛限购政策放松,再加之2025年末封关概念的临近,2024年以来三亚新房城市表现持续向好,2025年上半年保利三亚项目更是取得了逾1200套的销售佳绩。
PART 03 需求:人口集聚+改善需求支撑 TOP20城未来仍有年均3亿㎡增量需求
面对本轮的行业调整,城市间规模分化愈加显著,行业投资、成交规模也在进一步向头部城市集中。为此进一步将聚焦到TOP20城,根据各地城镇化水平、城乡住房面积增速差异等指标测算需求增长规模。从测算结果来看,TOP20城未来需求侧仍具备坚实支持,年均增量住房需求仍可达到3亿平方米。这一规模既源于人口持续集聚,也得益于存量住房改善动力。
从人口基础看,TOP20城常住人口合计3亿,超过全国总人口的21%,上海、北京、重庆等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均超2000万,人口密度优势显著。尽管多数城市城镇化率已超70%,但人口虹吸效应仍在,一方面重庆、济南等城镇化率较低城市仍有户籍人口转化空间,成为需求增量补充,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常住城镇人口中仍有较高占比为外来务工人员,正如7月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言,常住人口市民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住房改善需求同样强劲,20城年均增量改善需求合计1.4亿㎡。按往期人均住房面积增长曲线保守估算,武汉、合肥城人均住房面积年增速仍达0.6㎡及以上,居住品质的升级诉求旺盛。分城市看,成都、重庆改善性增量住房需求超过1000万平方米,上海、武汉、天津也在800万平方米以上,改善需求仍较为旺盛。
综合来看,人口持续向核心城市集聚叠加家庭住房条件升级,将共同支撑 TOP20城年均 3亿㎡的增量需求,成为当前房地产市场需求侧韧性的重要锚点。除厦门、济南外,其余TOP20城市的年均增量住房需求仍可保持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现阶段各地主管部门还需加力促进库存减压,在达成供求关系新平衡之后,随着市场预期的改善,TOP20城市所释放的存量置业需求,也将与政策端形成合力,促进各地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更快到来。
PART 04 一线城市:需求稳定性最佳、库存风险可控 率先释放更多筑底信号
面对2022年以来的行业大幅调整,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规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波动,2024年商品住宅成交总金额1.4万亿元,较2021年的高点下降了21%,但这一表现已显著优于其他能级。据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2021-2024年期间,全国商品住宅成交金额降幅高达44%。一线城市需求侧在调整期的稳定性远远优于其他能级。其中深圳2024年商品住宅成交3216亿元,更是实现了同比上升23%的优异表现,较其2021年峰值的降幅也仅有12%,需求侧显示出了极强的发展韧性。
进一步拆解需求结构,不同于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城镇化率提升所带来住房需求总量增加,早已不再是一二线城市新房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一线城市城镇化率水平已达高位,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较小,京沪穗深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8%、90%、87%和99.8%,不论是从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的基本需求来看,还是从国际上发达城市城镇化率的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提升均进入最后的慢速增长期;另一方面,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增速显著放缓,广州、深圳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虽然分别达到20和26万,重新攀升至全国前列,但2022-2023年连续两年也都在缓慢增长,客观而言,不论是从自身城市发展规模,还是从全国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已经进入了低速发展期。
一线城市需求侧的稳定,一方面是得益于充沛的流动人口,在一线城市8300万常住人口中,有3700万尚无本地户籍,出于医疗、养老、子女教育、赡养父母等需求,这些外来人口家庭大多均拥有着强烈的购置意愿,因此在近年来一线城市放宽限购、限贷等政策的支持下,这些群体置业脚步明显加快。虽然受限于更为紧迫的自住需求,以及购买力限制,这些群体更多地在涌入二手房市场,带动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金额在2023年以来持续回升。2024年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金额达到1.8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41%,其中深圳更是增长了146%,达到3112亿元。而二手房售出所带来的资金流动,也在进一步连锁推动一线城市改善性需求和高端的释放。
另一方面是改善性需求的支持,近年来各地加强、加快高品质住宅供给的脚步,更在进一步提升一线城市高端、豪宅项目的销售。2024年北上深迎来了10个超百亿成交的楼盘,其中8个项目成交均价在10万元/平方米以上。高总价住宅成交量也在大幅提升,并成为近年来一线城市新房交易规模稳定的重要支柱,如上海2024年2000万以上商品住宅成交5407套,同比增长60%,创下历史新高。广州、深圳也在2024年迎来了豪宅成交大年,2024年2000万以上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均分别较2021年的城市交易量高点增长53%和76%
PART 05 二线城市:需求发展仍具潜力 杭州、成都、天津稳市场表现突出
当前大部分二线城市城镇化率已经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但是从2020年以来的城镇化率发展速度来看,各城市城镇人口仍在稳步增加,大多数二线城市的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仍在0.3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对于常住人口达到千万级别以上的杭州、成都等城市而言,即便常住人口总量不增长,0.3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发展也相当于3万以上的城镇人口增加,对应住房需求增长也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
在2020-2024年期间,城镇化率增长为成都、合肥、重庆带来10万人以上的城镇人口增长,杭州、长春、石家庄、郑州、青岛、宁波等也在5万人以上。正如2025年中发改委的工作指示,现阶段应当紧抓城镇化动力仍然较强的关键时期,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当前千方百计稳楼市的现状诉求,大部分二线城市仍应继续重视城镇化率所带来的住房需求基数上升,重视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需求。
固然,也有少部分城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明显降速,如南京、贵阳、太原、武汉、大连等,年均城镇化率增速均不及0.2个百分点,房地产需求侧稳定还需地方主管部门在其他领域进一步加力。
就2020年以来的常住人口总量变化来看,二线城市中,武汉年均增长47万人高居首位,不过这主要是受到疫情期间人口流动影响,2022年以来武汉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仅3万人左右。更为值得关注的还是杭州和成都,期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8万人,为城市带来了稳定的增量住房需求。结合近年以来楼市表现来看,杭州和成都也是稳市场表现最佳的二线城市。重庆、天津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不过两者原因各有不同,天津是由于前期经济换挡,导致部分产业人口流出,但是2023年以来常住人口已不再继续下跌,稳住了下降之势。而重庆则主要是由于外围区县农村人口流出,其城镇人口仍在持续增长,2024年重庆城镇人口2301万人,较2023年增加14万人。
联系狭义消化周期指标来看,杭州、合肥、南昌等城市凭借优秀的供给侧管控,使得狭义消化周期始终维持在12个月以内的低位,短期供求关系始终维持健康,其中杭州凭借突出的交易规模优势,近年来更是屡屡拍出高总价高溢价地块,成为了二线城市稳市场的风向标。成都虽然消化周期在18个月左右,但得益于主城区广义库存的优秀把控,新房成交规模、土拍热度等指标也保持优秀表现,2025年以来宅地平均溢价率达到21%,在二线城市中仅次于杭州的34%。
至于长春狭义消化周期则处于相对高位,在30个月以上。近年来长春虽然严控新房上市节奏,使得狭义库存面积较2021年高点减少了583万平方米,降幅达到385,但受限于交易流速的下降,消化周期仍在36个月以上,整体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库存压力,土拍市场热度延续低位,2024年长春成交的41宗宅地中,只有1宗以1%的溢价率成交,其余均为底价出让。
PART 06 三线城市:城镇化发展仍具较大空间 亟需提速土地回购促供求新平衡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从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当城镇化率达到70%后,将进入慢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三线城市,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率仍在较快增长的阶段。据最新公开统计数据,仍有132个三线城市城镇化率低于60%,生活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达到5亿人,其中农村人口超过2.3亿人,对标中高收入国家在60%-65%的城镇化率发展速度保守估算,这些城市仍能保持每年0.9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提升速度,每年仍将带来450万人的新增城镇人口。
正如2025年中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指出,下阶段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相对于城镇化率已达高位的一二线城市而言,大多数三线城市以及县域仍具有广阔的城镇化发展空间,5亿常住人口基数下的城镇化率高速发展,仍将带来可观的刚性需求增量。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将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旧改等举措,也将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发展,从配售型保障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渠道满足更多群体的住房需求,为三线城市需求侧带来更多利好因素。
从2025年最新土拍动向来看,不少三四线保障房相关宅地均有着较高热度,同样受到企业投资的广泛认可与关注。泉州、温州、台州、东莞、嘉兴均有此类地块以高溢价地块拍出,得益于政府定向回购的确定性,锁定了项目的固定利润和回款周期,显著降低了房企开发风险。得益于2025年以来地方专项债资金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未来更多城市有望迎来同类宅地的开发和销售,并成为三四线去库存的有力支撑。从2025年以来各地专项债拟收储宅地的投向来看,三四线城市得到了跟多的政策倾斜,累计拟收储规模7128公顷,占到拟收储总规模的72%。
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更新类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其中三线城市累计发行金额995亿元,占比仍不足一半。基于年中城市工作会议的指示,作为当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为充分释放三线城市的需求增长潜力,预计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三线城市的专项债支持力度,并为三线城市需求侧带来更多实际利好。
从各类专项债投向来看,三线城市棚户区改造类专项债发行533亿,占三四线发行总量的54%,一二线城市棚改专项债分别占增量资金的47%和45%。无论是从发行量还是份额占比来看,棚改对于三线城市的重要性均强于一二线城市。相对一二线城市而言,三线城市的城市界面仍有更大发展空间,稳步推进三线城市棚户区改造,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将为稳市场带来相应的住房更新需求和更多的优质宅地供应。正如住建部部长此前表示,我国城镇仍有300多亿平方米存量住房需要更新改造,房地产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的。而鉴于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已经基本完成棚改工作,开始进入以“旧改+保障安居”为主的城市更新2.0时代,棚改将是下一阶段三线城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