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今年资本市场什么最“火”?答案一定会有机器人的名字。
一家原本并不为公众所熟知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在发公告称将被智元机器人控股后,一跃成为了明星股。从7月9日达成第一个“20CM”涨停后,截至7月28日休盘,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超900%。
火爆的机器人概念,也为越来越“卷”的智驾行业提供了一条新出路。这“泼天的富贵”,早已被敏锐的智驾人才感知到,并开启了从智驾到机器人的迁徙。
去年,刘望便和其部门领导一起,从一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跳槽到了智元机器人。近日,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汽车产业人才正在往机器人行业溢出,“机器人很像是前几年的自动驾驶,不过是加速版本的。”
从智驾到机器人的人才迁徙
根据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简称CAHRD)近期公布的数据,2024年,行业研发专业呈现大幅流入,新能源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均处于净流入状态,入离差(入职率和离职率之差)分别为18.3%和19%。
毫无疑问,当下的新能源、智能网联研发岗位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曾经爆火的行业,智驾成熟人才甚至“大拿”正在往更加炙手可热的机器人行业迁徙。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2025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也提到,现在(智驾)行业“卷”得厉害,“很多过去做智驾的公司已经在不断地倒闭,要么转行去做机器人去了”。
这种人才迁徙的苗头最早出现在2023年,且由智驾行业“大佬”率先发起。
此前曾先后就职于Waymo和Momenta两家自动驾驶企业,并在其中担任技术职位的高继扬,于2023年5月创立了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图;文远知行原首席运营官张力,也于2023年11月宣布加入通用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担任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曾在小鹏汽车和OPPO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郭彦东,在2023年4月创立了机器人公司智平方。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历任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量产负责人,参与了小米首款SU7车型自动驾驶系统开发的刘方,于2024年9月离职后创立阿米奥机器人;去年12月,曾全面负责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业务及管理工作的李震宇离职,加入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原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创办的具身智能公司它石智航;与李震宇离职的几乎同一时间,地平线前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也离职并创立了机器人公司维他动力,这家公司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也来自智驾行业,分别是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智驾创始团队成员宋巍,和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
刘望告诉记者,智驾汽车和机器人行业在技术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两者均依赖感知、决策、执行与学习的闭环系统,两者均是软硬件结合的代表性应用产业,这是众多人才迁徙的基础条件。
另外,热钱不断涌入机器人赛道也为人才迁徙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个行业不缺钱。虽然机器人是个长周期行业,但是很多风投希望更早进来,才能实现更大的收益。”刘望称。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至7月上旬,国内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超140起投融资事件,与2024年全年的77起相比,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而反观智驾行业,进入了红海几乎成为共识。多位智驾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智驾行业的淘汰赛已经加速到来。
除了流入机器人行业外,另一大热门赛道AI、大模型也是智驾人才的主要新出路。一位从纵目科技离职的员工告诉记者,他在今年5月加入了一家聚焦AI+出海营销的公司,今年公司将推出AI Agent(AI智能体)。
另一位在去年下半年离开智驾行业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入职了一家大型国有技术创新中心,“至少不用面对残酷的智驾淘汰赛了”。
智驾公司也不想错过新风口
除了人才迁徙外,原本专注智驾市场的公司也纷纷下场“淘金”。车企进军已成潮流,从特斯拉,到小鹏、奇瑞、小米均已推出自己的人形机器人。没有推出人形机器人的车企也通过资本投资入局了新赛道,比如比亚迪、上汽等。
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特斯拉汽车是轮子上的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李传海也表示,吉利将实现从传统汽车向具身智能发展,并明确“吉利有望从一家车企转变为机器人公司”的目标。
今年以来,汽车产业链上游智驾企业也不断投身这场机器人“淘金热”。3月12日晚间,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公司知行汽车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01274.HK)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在港交所的股票简称将由“知行汽车科技”更改为“知行科技”。对于此次更名,知行科技的回应是“以更好反映公司的业务范围——切入机器人领域。”
智驾行业核心零部件激光雷达头部两家企业速腾聚创(02498.HK)与禾赛(HSAI.US)都已新增机器人业务。智驾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02533.HK)也正加大布局机器人芯片业务。
作为智驾行业的头部公司,地平线(09660.HK)干脆在2024年把机器人业务拆分出来独立运营,取名叫“地瓜机器人”。地瓜机器人孵化于地平线的机器人事业部,原本职责是在自动驾驶以外,给地平线的芯片寻找客户。但在看到具身智能行业正在快速发展的趋势后,地平线为了更聚焦于机器人赛道,便对该业务进行了拆分。
今年5月底,地瓜机器人宣布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紧接着6月中旬又发布了面向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场景的首款单SoC算控一体化机器人开发套件——RDK S100。
7月24日,商汤科技(00020.HK)发布公告,拟配售25亿港元,此轮配售所得款项将主要用于支持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其中就提到了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业务。此前,市场消息称,商汤科技将成立独立的具身智能公司,核心班底已初步搭建完成。
在人才和资金的快速涌入后,机器人有望成为加速版的自动驾驶,更新迭代速度追求远高于自动驾驶,比如行业希望半年就能有较大的技术进展,投融资节奏更快、金额更大。刘望表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机器人的落地周期其实比自动驾驶又更长,在大规模量产上仍存在不少挑战,现在具身智能的量产产品更接近于做一个机器人“玩具”。
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最受关注的具身机器人,场景热闹,但都没有大规模落地。从时间节奏来看,他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四足机器人和机械臂在部分场景具备起量可能;而通用型人形机器人仍需较长周期技术积累和生态建设。
基于此,无论是人才还是资金,机器人都要做好比智驾更耐得住寂寞的准备。
但好的一点是,刘望表示,在智驾行业人才大量转至机器人行业后,后者也吸取了智驾行业过往资本过热的一些经验教训,大部分头部公司并没有在募资后进行大规模扩张,总体发展处于健康可控范围内。
(应受访者要求,刘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