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在今年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终端智能体加速落地应用引发行业关注。然而,广泛的连接性和复杂架构为终端智能体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加快终端智能体安全研究并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成为保障大模型产业与智能体应用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7月28日,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信通院、蚂蚁集团、IIFAA互联网可信认证联盟四家单位联合撰写的《终端智能体安全(2025)》报告在WAIC的“大模型智塑全球产业新秩序论坛”上发布,呼吁加强终端智能体安全研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报告指出,智能体正在向更多终端延伸。智能体在各类应用中展现出更强的泛化与适应能力,从功能方面来看,呈现出从单一任务逐步拓展至编程辅助、社会互动、经济治理等复杂场景;并由集中式、依赖云端算力的大模型阶段,向更灵活高效的轻量化阶段演进,本地终端部署正成为主流趋势,尤其在ToC(面向消费者)端,用户对隐私保护、响应速度与个性化体验的关注不断增强。
轻量型终端智能体可在手机、穿戴设备等日常终端直接运行,具备自主推理、快速交互能力,增强了贴近性与个性化服务。目前,谷歌助手、Siri、Alexa、Cortana等产品已广泛应用,ChatGPT、Copilot等新一代大语言模型智能体也正向端侧迁移与轻量化适配。
报告认为,当轻量型终端智能体由原本功能简单的智能模块演化为具备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本地 “自主实体”,其安全边界已突破传统信息安全范畴,延伸至数字与物理世界的边缘交互接口,在资源受限、场景多样的环境中, 其安全边界正被重新定义。
在处理复杂任务方面,智能体正在由单一智能体向多智能体发展。这些场景所涉及的任务往往具有数据海量异构、环境动态多变、决策维度多元等特点,远超单一智能体独立运作的能力范畴。
北京中数睿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是智能体迈向终端的“元年”,多智能体可信互连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她解释称,所谓的“多智能体”是指通过多个智能体的协同交互来完成复杂任务;多智能体本质上是构建多个智能体间高效通信、深度协作与动态交互的系统性生态架构。
这一架构中,各个智能体既保持自身独特的功能属性,又通过标准化的通信、协作机制紧密连接,形成有机协同的整体。通过实时信息共享,智能体得以打破信息孤岛,获取更全面的任务信息;借助科学的任务分配机制,系统能够根据各智能体的能力特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智能体间相互配合、协同决策,完成单个智能体无法独立承担的复杂任务。
复杂任务场景对智能体系统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要求。在多智能体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数据泄露、越权操作、隐私侵犯、算法偏见等诸多维度的安全威胁。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终端智能体应用场景加速泛在化、复杂化的背景下,单一主体的安全能力构建已难以应对跨域协同、攻防升级的系统性安全挑战,亟待构建“数据共享、能力协同、 标准互认”的安全生态共建体系,通过多方参与、资源整合与技术协同为终端智能体安全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并通过数据、技术、应用的三方联动构建终端智能体的安全共同体。
此外,构建高精度、高质量的安全评测数据集对于终端智能体安全风险探测也是安全生态共建的核心驱动力。